2006-12-31

终于下雪了!

早上醒来,看到楼下的房顶都白了。


昨天心情不好,还是认真的做肉酱意粉乾坤大挪移了一下,请同事一家吃,晚上再一起看舞林大会的决赛。边看边不知不觉跟同事的夫人喝干了一瓶红酒,还有点意犹未尽。于是约好下次再喝白兰地试试。不是拼酒,而是心情越不好,酒量就越超常——超高或者超低说不准。无论到那里,都能找到投缘的酒友真是幸运。

借点酒意睡眠果然不错。

美国的Amy第一次来中国,到北京来学太极拳!跟她约好了上午见面的。
踏着雪去赴约,真是件开心的事!

雪不够大,路上是黑的雪泥。但是雪花打在脸上的感觉爽透了。

Amy坐在酒店大堂里边写明信片边等我。天下的驴友均有此好哈。喝了热茶,简单规划了10天的大体游玩日程,然后决定马上出门去买电话卡、逛逛。
雪越下越大。我们从崇文门慢慢地向天安门走去。看到胡同的入口,就决定穿过去。
窄窄的过道蒸汽弥漫。有卖刀削面的小铺子,大锅里的水一直是滚开的;成都小吃门口高高摞起的蒸屉;还有藏在曲折小巷里的烤鸭店,炉火不熄。
一小片一小片拆到一半的房子,跟幸存的歇山、悬山的高脊隔着深深的地沟相对,形成一种特殊的悲情对峙。没什么人在外面,只看到高高低低的铁皮烟囱里的烟飘来荡去。
那里的雪没有被打扰过,白白的、静静的。

天安门广场显得格外的阔大。警卫们换岗让摄影师Amy连连按动快门。

吃面条的时候,雪几乎停了。

下雪的时候,应该在室外。
雪中的北京很有味道。

晚上在咖啡馆展映短片。本来以为应该没什么观众,想不到还是有朋友来捧场。
而且,有个身材高大、气质普通的男人站在边上安静地看了很久,提着一只纸袋。朋友绕到我身边,悄悄地说,那就是周星星电影中的“如花”......

下雪的夜晚,会有有趣的事发生......

2006-12-24

Confession in Cities

《伤城》的英文片名是:Confession of Pain - 痛之告解。

圣诞夜是热闹的,无论如何。不管是清醒的心痛、焦急的等待、充满希望的决定还是不可预测的死亡,都改变不了热闹的气氛。真是个非常冷酷自私的世界啊,抛弃了那些痛苦的人,甚至让其更加痛苦,还要让其永远记得——每年这热闹都会逼迫他们揭开伤口。

越浮躁,就越要热闹。

编剧也许看过一部英文小说《八百万种死法》。“There are eight million people in this city, there are 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酒醉的私家侦探,孤独封闭的私人空间,残酷的凶案重现,教会的红十字,A.A ( alcoholic association 戒酒协会),金发甜美的妓女以及止高气昂的皮条客...... 那么多的人渣,美好的人都死掉,然后剩下的人堕落。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卑鄙的手法、恶劣的态度可以导致致命的后果,这是现实。

灯红酒绿、人潮汹涌都掩饰不了的萧索与落寞,是渗透在城市里的伤。

但影片是温和的——跟自己爱的人告解,告诉他/她自己的罪恶与伤痛,伤口虽然会被揭开,释放后的轻松是种解脱,即使要以死来终结。

告解,正视自己的罪,对着神甫、陌生人或者一棵树,其实不过是不求改变只求心安的做法。

在火车上听过一个女人给我讲她小时候,曾经被人误会该对朋友的死负责。
曾经在听出租车司机讲述他为什么会有一个妻子还有一个情人。
听朋友讲述他坎坷磨难的大半生。
有伤心的人讲着讲着哭倒在怀里。
还有醉眼蒙胧中口齿不清地碎碎念……

我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现在,正慢慢学习选择性的记忆......

倾听是修养,听懂则要看倾听者本人了。

2006-12-18

“谁也不用答应给谁一座玫瑰园”

“I didn't promise you a rose garden.”
为什么“我”的希望和快乐要构筑在“你”的承诺上呢?
没有必要的很。

如果不是为了见到久违的同学,我是不会掏钱去看《黄金甲》的。虽然在网上抽中了一张免费的电影票,但心里已经决定留着去看《三峡好人》了。

导演从创作上来讲,你并不需要向观众承诺什么。
拍你的吧,让别人看去!
但是,如果你成了别人抢钱的工具,就该被说道说道。

这片子,算是导演古装三部里面最好的一部。尤其是叙事上,基本上回归到老实讲故事的状态。因为在编剧非常弱的情形下,搬出了曹禺老先生的《雷雨》——举凡念过高中的人,大都明白人物的设置和事态的走向。演员的表演很到位,虽然发哥演了个暴戾的皇帝,但是特写镜头里是那么的神采飞扬;巩俐的表演让我第一次深深感到,伊是个有演技的演员;小周和刘烨的表演也都很好很好的......
只是,那些个大场景,即使不用或者减半处理,也并不妨碍影片的出色,因为,真的性价比很低。

倒是很想问摄影出身的导演:怎么画面里没有留白啊?难道除了视觉侵略就没有体现功力的地方了?
没有想像空间,没有视觉暇隙,结尾的曲子跟画面、气氛也不搭界——把小周的歌放到职员表的后半截来放,可以吗?

我,记吃不记打!一再失望愤懑的同时,居然不停的支持“国产大片”的票房!
也须怪不得别人。反正你也没许诺是一部好片子。

2006-12-12

honda civic choir

从拍摄花絮上来看,真的是找了60位专业拟音人士合音的!

2006-12-11

悬而未决

悬而未决是件很讨厌的事情!

能把最理智的人逼到发狂,做出可笑的举动,说出愚蠢的话语。

年末综合症我也不幸感染了!

幸好周末有朋友陪我去买圣诞礼物。一起聊天、吃烤红薯和炒栗子。虽然很少在街上边走边吃,但是,在患有综合症的情形下就豁出去了!
跟致力于减肥的朋友一道逛街是非常幸福的:走得多,吃得少。
我不厚道啊!

跟澳洲的房东已经有一年没联络了——除了“时间飞逝”,也没有别的理由。在这个重要的节日,打电话、送礼物是必须的!这是不应该忘记的!
贺卡里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思想汇报,告诉他们我很想念他们,也别忘记我。
我不厚道啊!

澳洲的“老朋友”弗兰克的来信有半年没回,也要回的,还附上礼物以表歉意。信上写些国内的旅行见闻,以及新发现的路线。信末希望老先生明年来华“乒乓外交”的时候百忙之中抽空见面一下。可千万别问我皮雕手艺的进展,已然荒废的快长野草了!

我真真是个不厚道的人啊! 

2006-12-07

将K歌进行到底

5年不见的大学室友来了!

可惜还要工作,陪吃陪玩的重任就只能夜间进行。

上次见面是她的婚礼上。那次我跟其他两个同学从鲁南到鲁北,坐了大半天的车才到了她家,差点冻毙了。

记得那天她很惊喜,没想到我们真的能参加。特别嘱咐我们晚上到她父母家吃饭,因为她不能回家,怕父母会心中失落。晚上她的爸妈作了很多好吃的给我们,我也把白天拍的婚礼录像放出来看。记得她爸爸仔细地看着,然后喝醉了......

后来的几年大家常常通电话或者msn。她有了儿子,出远门几乎成了不可能。

见到她,她变瘦了,眼角的皱纹......我就不说了。 但是讲话的速度还是快的很!

昨晚吃过晚饭,大家一合计就去了ktv。结果她为我点,我为她点——大学时常常唱的那些歌要重温一遍!有开学一个月在篮球场上第一次听到对方唱的歌,有夜夜熄灯以后点唱的歌,有在浴室里最喜欢哼唱的,有最喜欢的连续剧主题歌,还有校园电视台里最常点播的...... 最后居然连小虎队的都k到了!

就在那些歌里,那些岁月记忆一下子变清晰,都是不想忘记的,需要常常拿出来翻晒。

就让这项活动进行到底吧。
 

2006-12-05

随记 十

最近周围的人大都有些消沉。
我称之为:岁末综合症。

回顾一下这一年,过得是快是慢,多少人事变迁。
回顾往往让人变得伤感,而展望明年又是茫茫然也。
房屋也许租期将到,该考虑是去是留;假期也快来了,是该订机票去看望还是等待有人来看望自己;也许在换工作前跟老板对骂个痛快淋漓,也许忍一下等发了红包再说……
太多的等待、观望集中在这个月,太多的考量、判断也压迫着自己……

所以我尽力让自己想想今年最后这个月会发生些什么吧,然后天明睁眼就是新一年。
最后这个月会见到老朋友、会遇见新朋友;也许会去看岁末的某场表演,也许平安夜会与某人共度;串胡同、逛市场、听相声……感受热闹的老城,也许寒流来了该捂在被子里喝热茶也说不定。

岁末综合症是可以预防的。
正确面对,就有希望!

 

2006-12-03

随记 九

经过一次长谈,发现了很多。找到一种让大家都开心的相处方式是可以共同做一件事情的基础。要留出空间,不要让双方的棱角磨到彼此鲜血淋漓,而只需要擦出火花。

我是强势、固执又严肃的人。每次稍微弹性一些,就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所以,“Soft is a kind of smart.”——这话要常常用来提醒自己。

因为——“与自己相同的人沟通是没有意义的。”——李沧东 

2006-11-30

随记 八

前晚跟人聊天,突然有人说道:“不停地给自己的错找借口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
有些严重,不过我相信,这种人是责任心很差的、自私的、懦弱的和幼稚的。
最失望的是看到品性上没有大问题的人如此。从开始的同情到最终的无法忍受,索性就此疏远吧。

请问,说抱歉——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就那么难吗?

 

2006-11-29

My Secret Garden







 

2006-11-24

陈丹青 海归派的耻辱与责任

摘自:2006-11-24 16:12:39 来源:人物周刊

我出国前的经历是:插队落户8年,1978年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两年后毕业留校,工作一年。

这是一部分知青的典型经历。这些人日后分成两拨,一拨留在本土,另一拨出国。像我这样出国又回国定居的,就被统称为海归。我们这一代海归相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以及五十年代留苏学生,有三个根本差异。

第一,他们主要是政府公派,我们则主要是自费出去的,特别是艺术类留学生,公费生极稀有。

第二,二三十年代的海归,出国前真的是学生;而我们这一代,像陈逸飞、徐冰、谷文达、蔡国强等人,都在国内拿了学位,有知名的作品。至少从国内的标准来看,已经是艺术家了。

第三,前面两代留学生差不多都回国来做事,特别是清末民初第一代海归,回国后为中国各领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到我们这一代,大批留学生选择定居国外。

这些差异,是中国近百年大历史起伏变化的详细注脚。中国现代史,大致是海归派与本土派既合作又冲突的历史。清末民初,海归派不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更在文化、政治领域除旧布新。他们共同创建了共和,国父孙中山就是大海归。我看过一个数据,大概是北洋政府高官70%都是海归派。就文化的广义性而言,第一代海归派开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启动了国家的转型,兴建了现代大学和现代教育。

我们与第一代海归的贡献无法相比。我们只是服务国家,谈不上创建。改革开放20多年,政府先是终止了闭关锁国,开放留学,后是起用陆续回来的海归,当然主要是理工、科技、管理、贸易、金融、外交这类专业的海归。这类海归在今天基本上是工具作用与工具人格。在人文艺术领域,海归派只是摆设。一些官员对艺术的理解,就是唱歌跳舞之类,而不是真正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因此,即便是人文艺术类的海归派,一旦进入体制也沦为工具,甚至自甘于工具。据我所知,个别体制外的海归真正带来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文化理念与创作活力,譬如北京的艾未未,还有几位策展人。

百年海归的命运,印证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历史潮流与政治势力的反复较量,多半是本土派胜利,海归派挫败、调整、合作。现代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文化。所谓现代化,“文化”无疑是最本质、最深层的一环。当今国策内很多方面学习西方,但器物、制度、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彼此关系始终不平衡。

器物层面,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50年的努力,一代代海归已经为国家达成了高度现代化:核武器、高科技、现代交通、现代资讯等等。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是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速度与姿态空前未有,举世罕见。但国家目前堵在制度层面,包括体制内人士的全社会都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全面实现现代化,文化关即人的现代化是绕不过去的。今日的中国离民主思想、公民社会等还有差距,由于“器物”层面的超速现代化,制度、文化的滞后日益凸显。

我认为这是非常畸形的状况:中国有着最现代化的种种器物与设施,富国强兵的理想实现了,社会实现了高层次的温饱,但这不是现代化。

由于制度滞后,以及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机会主义,人文艺术领域的海归派几乎没有影响,而据我所知,大部分非人文类专业的海归认同这种高级工具角色,并对现状非常满意,属于利益分享的群体。由于这类身份优越者的加入,当下畸形的文化现实更显得合理合法,文化跋涉的前景相当渺茫。

每想及此,我身为海归,感到羞耻。

在我看来,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这种价值观,你不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为自身的人格。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但我看不出海归派在整体上意识到这一点。反倒是本土的部分知识分子相当清醒。现在许多人都有短暂的出国经历,切身感受我们与外间深刻的冲突和反差,他们反而对国外的先进思想更敏感,并尽可能在改革现状中发出声音。我以为,清醒的本土人士比海归更值得尊重。

胡适70年前就写文章说留学是国耻,到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改变?国内现在的学费,以家庭收入计算是全世界最昂贵学费的三倍。但是我们提供了多少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理想教育,这种教育不如五四时期,甚至不如旧式教育,旧式以儒学为主,伦理道德第一。留学的悲剧还在于精英外流,回来的又和本土国情发生种种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十之有九以妥协或失败告终。

乐观地看,出国的人越多,海归也越多,量变到质变,或许会缓慢影响并推动制度和文化层面的转变吧。但这个过程十二分艰难,很难看清它的走向与结果。

人会屈服于现实,但人还有感情。国外生涯会使你更爱国,并产生无比细腻的羞耻感。

国内国外仍有太多差异,但海归者不应以自己的祖国为耻,而是在自身寻找羞耻感。“知耻近乎勇”可能是太高的要求,但容我说句重话:我在不少海归那里看见的是取利之勇,而不是羞耻之心。
 

2006-11-23

冷雨夜

快下班时MSN上遇见上海的朋友。她抱怨道,上海会有一整月的雨。

其实,每每想到留在北京的理由,都是那么地莫名其妙。因为我的身体是很适合湿润的气候的,而心里偏偏选择生活在这个污染严重、干燥到鼻子痛的城市里。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连绵不停地雨吧。如果曾经在冷雨里盼望有人来给自己遮挡一下,最后却是湿嗒嗒的回家,那心里该有多么的凄凉。曾经试着给有过这样记忆的小孩一些安慰,说这样的天气里适合裹在被子里喝热茶、看好书、看牒、发呆……。

嘿,冷天里的温暖更加该好好享受,对吧。
 

2006-11-22

QFW12月主题 (点击看大图)


 

2006-11-21

黑色大丽花为什么长势喜人



这是一部德帕尔马的最新作品。

一部黑暗、诡秘、悬疑的影片。

一具触目惊心的尸体,嘴巴被划开至耳根-好像永远合不上笑口的小丑,被拦腰切开的身体-所有的血流尽了,赤裸地被抛弃在马路边的草丛里。

她喜欢穿黑色,在发鬓上别一朵黑色的大丽花。

她曾经怀着明星梦,为了这个梦受尽屈辱,出卖身体却只能获得色情电影里的受虐角色。最后,名气是自己的尸体惨状带来的。


两个身体强健的警察排档,无法走出这具尸体的阴影。一个由于无法破案而精神崩溃,一个居然爱上了同样喜欢黑色大丽花装扮的富家女。

最后,案子破解。一个警察死了,另一个也许要带着对这具尸体永久的记忆活着。


为什么崩溃的是两个在拳击台上强悍无比的警察?决不是因为尸体。当案情调查深入,大丽花生前试镜的片子、作为色情片主角的片子在他们面前放映。对于第一次看到赤裸裸的演艺圈“潜规则”的人来说,那种极度震惊带来的不寒而栗,怎么会忘记呢?

那时候的洛杉矶,暴乱时有发生。街头械斗,拳场上的血肉模糊都没能让他们崩溃。可是一个女孩的死,以及死亡背后的屈辱却足以让他们陷入噩梦。


一个没有背景的女孩,想成名是无可厚非的。究竟是什么让她面对着镜头,强颜欢笑。从开始的故作纯情,到直白的诱惑。每次想到画面上的女孩,紧张地拉扯自己的短裙,竭力盖住脱丝的长筒袜,我都心里很酸。那道脱丝的痕迹,在我的心里划来划去。

她死了,流尽所有的血。无论如何,她是受害者。


我不知道国内有多少人看过这片子。但是黑色大丽花在中国不是长势凶猛吗?

公布了录像带的那位,如今不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她很“无耻”吗?

我真的很惊叹于同胞们对于“潜规则”的态度。规则,且是见光死的“潜”的,居然高于道德,高于个体的尊严,高于最基本的善恶。


就事论事。娱乐看客们对于受害的女子骂到底,而姑息录像带的男主角们。对于这种现象,我只能理解为长期男权盛行导致无论男女都在这一事件里对男主角宽容无比——风流趣事而已,且满足观众们饱暖之外的“意淫”。因为女人公开自己的裸体,这本身就已经十恶不赦了,谁管你是自己脱还是被脱的?最好自己死掉,以血洗得清白之身,最好死的难看些,也许还有人站出来表达同情。

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编造、传播且相信某个人的某些事。因为咱们永远不会面对面来交流、辩论一下,因此就不需要对你尊重,就是要在意念里踩你、贬低你、侮辱你、虐待你!怎样呢?因为你是一个,娱乐看客是一群!不需要分析的逻辑,不需要改变的勇气、更不用负责任。现在你自己公布出了证据,是更加对看客们有利的啊!

流氓不可怕,怕的是流氓有文化!

但是,好像做流氓在国内的“圈”里很吃的开啊。


在国外的“圈”里,这样的现象肯定是有的。但不需要“潜”。看裸体吗?在国外太常见、太平常。管你的性别!你若去天体海滩不脱光光,肯定你是个“游客”,算什么主流!你若服从主流脱光了,还去指责别人的身材不好看,你就是个流氓习气不改的。

德帕尔玛是个导演。拍,需要勇气,更需要的是责任。拍给你看,敢看吗?敢承认吗?敢看而且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是知道什么是羞耻。如果默认、纵容或者掩盖,则是罪恶。

拜托,你在现实生活里有没有低三下四的讨好别人啊?有的话,你在意念的“圈”里可能会脱光来换取名利的。没有的话,你了解别人不得不脱光的感受吗?你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吗?想过这种现象该如何改变吗?

黑色大丽花为什么长势喜人?因为有这么多的“腐殖质”!

腐殖质——腐烂的骨殖形成的物质。
 

2006-11-20

Envy Romantic Grey

"Romantic Grey" - 是指半灰白的头发颜色。

浪漫的灰,杀伤力很大。

是的,我从22岁时就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一头卷发也能变成这种魅力非凡的颜色。每次看到那些成熟自信的、拥有这样发色的人士,真的好嫉妒啊!

举例说明:乔治.卢卡斯。看过他年轻时候的照片——一个头发蓬乱、下巴尖尖的小子,甭提多像只小老鼠了。可是当他的头发变为灰色,脸颊变得丰满起来,魅力四射啊!如今,浪漫的灰变成了耀眼的银,哎,那大师的派头也就让人须仰视了。

当自己的额头上开始有了一条深深的纹线,从镜子里端详它令我很是满意。 

2006-11-15

QFW 11月展映(点击看大图)


 

2006-11-14

世界糖尿病日

今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作年龄段人群威胁最大的慢性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保守估计,我国的糖尿病人数在4000万以上。北京的糖尿病发病率在7.7%-1/13。

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
一型糖尿病主要是病人自身的基因问题,需要依赖胰岛素注射。但是此类型只占糖尿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二型糖尿病是非胰岛素依赖型。初期表现的症状不明显,因此有2/3的病人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容易疲倦、无原因的消瘦、伤口不易愈合、手脚麻木感觉刺痛等等,都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足部溃疡导致的截肢、眼睛失明、肾功能衰竭等等。

糖尿病以前被称为“富贵病”——过于精细的饮食、饮酒,高蛋白、高糖和高脂肪的摄入都容易导致糖尿病。由于发病的前期是无症状期,食欲良好、精神状态与常人无异,只有通过血检才能及时发现疾病。血糖含量超标是糖尿病的基本特征。而且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已经很明显的年轻化。希望大家不要怀着“无知无畏”的态度来对待。

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很多初期病人只需要饮食的控制就能够恢复正常血糖量。跟医生要有良好的沟通,遵医嘱服药。大部分的二型糖尿病人只需要每天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就可以跟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二型糖尿病不遗传。

所以,第一不要恐惧。现在的医疗状况提高很快,很多医院都有专门的慢性病门诊。口服的药物出现、完善,让治疗变得方便简单。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要靠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
第二,不要拖延治疗。不要心怀侥幸或者掩耳盗铃,以为不检查、不注意身体就等于没事。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是最可怕的。视力模糊的情况下驾驶、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低血糖摔倒、伤口溃疡引起感染等,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第三,家人应该配合治疗,鼓励病人。因为糖尿病目前为止还是不能根治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旅行或运动中带些糖果以及监督服药、检查等,家人的陪伴和关心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才发现,原来年轻人对于一些慢性病的知识很缺乏,对于疾病的态度要不是恐惧、要不就是盲目的不在乎。而国内的相关网站对于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做得不够到位。现在推荐一个很好的网站供大家阅读:
http://www.diabetesaustralia.com.au/multilingualdiabetes/Chinese/index.htm

各位,我希望大家都健康、有尊严的活着。

2006-11-12

Sideways - 杯酒人生



 (http://ent.sina.com.cn/m/f/f/sideways/)

"I discovered that I have a really sharp palate. And the more I drink the more I’d like to what make me think about it. I’d like to think about the life of wine. How it’s the living things. I’d like to think what was going on the year the grapes were growing. How the sun was shining. If it rained. I’d like to think about all the people who tended and picked the grapes. And if it’s an old wine, how many of them must be dead by now. I like how wine continues to evolve. Like if I open a bottle of wine today, it would taste different that if I open it on any other day, because the bottle of wine is actually alive. And it’s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getting complexity and then into its peaks, like your 61. And that begins its steady inevitable decline. And it tastes so fucking good.

有天我发现自己真的有敏锐的味觉。喝得越多感受就越多。我喜欢想像酒是有生命的,它的成长经历。我喜欢想想葡萄结出的那年发生过什么事情。阳光照耀。下雨了吧。想想那些照料、采摘葡萄的人们。如果是瓶陈年的酒,现在那些人都不在了吧。我喜欢酒的不断进化。就象我今天开一瓶酒,这酒一定跟在其它日子打开的味道不同。因为酒是有生命的。它不停的进化,越来越醇厚,达到顶峰。然后不可避免的缓慢衰落。它的味道真是太棒了。
"
---from Sideways

2006-11-10

死了也要吃奶酪



(http://www.cgtimes.com.cn/show.aspx?id=11779&cid=75)
我有多爱吃奶酪,现在你们都该清楚了吧!

2006-11-08

随记七

最近又开始听摇滚了,且是坚硬无比的德国战车Rammstein。

也试图听听 Canon In D,但是常常中途就受不了那来来回回的赋格而马上跳到战车里去。

只有月光曲可以一直听完。那里面的烦闷、以及不可遏制的激情我听得出来。

 

2006-11-05

故宫的修旧如新与圆明园的拍旧如旧

周末大风。

虽然这个季节反常的暖和天气之后必然是大幅降温,但是经历这样的大风还是很意外的事情。

最具有意味的是我正好在故宫。

一位第一次来北京的八十岁老人家,最想到故宫看看。

故宫正在大修,中非峰会交通管制以及突如其来的大风,都没能改变这个决定。你可知道, 对一位长年生活在大陆以外的老人,故宫是什么样的象征。

太和殿被严严实实的包起来了,包裹的布面上还绘制了它的正面图。殿前的广场上飞沙肆意,几乎要把人吹跑。转头躲风的时候,就一下子看到了修缮全然一新的侧殿。朱漆、描金、蓝靛、琉璃瓦,簇新得刺目。我,目瞪口呆。是够金碧辉煌啊!为了奥运,为了向世界展示我们最引以为豪的象征......

可是,它是古建筑,是历史遗存,是需要保护的遗产,不是吗?为什么要把它整容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是要保护还是在改造?故宫,到底要不要“故”?

到了乾清宫,从人群的缝隙中看宝座、看匾额...... 肮脏的地毯、黯淡的器皿,一切的一切都让人失望。跟我十年前的印象相距甚远。这期间,究竟有没有系统的管理,维护?

我不想详细的写我对国内古文物、古建筑、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修缮的观点、看法。因为外行讲话是不够客观的。但是,说游人太多、资金不足、人力不足等等的托词,都是逼我不得不骂人。如果有基本的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有对古文化、古文明起码的热爱和关注,以上的说辞不攻自破。

修旧如旧还是如新,起码有个视觉上的标准吧?如它数百年前的模样?还是数百年后的神采?既然说用了传统工艺手法来修缮,甚至材料也尽可能延用古法,但是最后出来个崭新崭新的建筑,它用了什么样的古法还有用吗?是不是被八国联军刮去金子的铜水缸也要重新镏金啊?抹杀一切,还叫历史吗?

晚上在家看最近备受瞩目的纪录电影《圆明园》。很不幸,我又失望了。

首先片子的立意不明。

如果是要重现圆明园的辉煌,以客观、翔实的手法纪录历史吗?那为什么选择郎世宁来作为叙事的主体?这个外国的传教士、宫廷画师在中国生活了50年,并且几乎全程参与了圆明园的修建。但是完全依照一人的叙事,是否不够全面呢?最离谱的是火烧圆明园的那段,完全由英法联军的随军牧师来叙述,中国人的见证、观点在哪里?如果说翔实,额尔金与格兰特决定最终放火烧毁园子。如何决定,诱因在哪里,片子中表现的颇具戏剧性,让人充满了疑惑。

一个王朝的兴衰覆灭与一个园子的兴建毁灭相依存,那么这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性等等,如何找到一个中立的切入点是决定性的。本片,即便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恐怕都不够格。

其次片子在美学的表现手法上可谓是陈旧。

不是你用了CG技术,你就是高科技大片了。片中对于圆明园的复原使用了大量三维建模技术。但是光影的渲染、实景与特效合成可是太幼稚了。过多的远景、大景,光线只能做到黄昏。效果跟好来坞50年代的棚内油画搭景接近。重复使用的镜头平移、推拉,反复使用到让人心烦。为什么98%以上的郎世宁的面部特写永远都是一个——仿佛是纯洁的、看透世事的似笑非笑的忧郁?而服装只有两套,头带可笑的皮帽、身穿灰色长袍,再加一套官服。战争场面永远是两股小分队的遭遇战。大场面拍不起,不是可以买人家的片段版权吗?纪录片最省钱的法子居然不用。

据悉,本片将送往坎城电影节和奥斯卡。我诚心诚意的不希望它得奖。

纪录片,在中国有着太多的限制。最大的限制是拍摄者对于纪录片、电影的理解限制。现在说“中国的纪录片时代已经到来”,太早了。

新与旧的融合,需要大智慧,高能力。就象乾坤大挪移,先要有最强的内功作基础,才能举重若轻、包容万象。 

2006-11-02

Poem

I'll be looking at the moon,
but I'll be seeing you.

2006-10-30

29岁的最后一天

马上,再过两百多分钟,我就满29岁了。
三字打头的人生从此开始。

周六登山,周日送朋友去火车站。这“二”字头结束的算是完满。
难得晴朗的周末,蓝天红叶长城。
送朋友到站台前,我们一起暴走了一段长长的路。她并不知道我的生日就在第二天,但是我们就是讲了关于人生、关于自己的很多话。
讲出来,我才发现,对于未来,我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态度。恐怕“优柔寡断”只会成为家人、朋友谈笑的历史了。

一年前,我的生日是跟爸妈、姥姥姥爷一起过的。记得姥爷对我最终选择回国非常的满意,居然拿出了1980年的白兰地来给大家喝。有蛋糕,有妈妈的手擀面。最爱我的人们陪着我。夫复何求!

朋友从上海飞来了,从机场直接到约定地点见面。
我一颗老心,咚咚乱跳ing⋯⋯

2006-10-28

Something of Track





  





 


 

2006-10-25

抓拍







 

长城






 

2006-10-24

随记六

很忙很乱的两天。

做的事情多而琐碎。

不得不重新开始用记事本,常常到半夜12点还发现有一条没完成!

打着呵欠对着电脑,背后枕着热水袋。

从什么时候开始更喜欢用写的来记录?什么时候起不再包里面放着个小相机?

什么时候起对于“我的相机很高级很高级的……”变得厌烦?

由眼而脑,再到文字,这中间又有多少事发生了? 永远都来不及吗?还是服从记忆的选择性。

突然之间就想跑开,去那些曾经去过的可爱的地方。那些记忆在脑子里跳舞。

等到这种想法把自己折磨得承受不住地时候,就该开始一段新的旅行了。会背上床底的大包,会去从未去过的地方。

那些曾经过去的就过去,旧地重游对于我原来是第二的选择。 

QFW全球短片联盟 11月主题(点击看大图)




2006-10-23

随记五

朋友从印度旅行归来,带着她去吃KFC。

讲起旅途见闻,衣食住行都不如我们可爱的祖国,舒服的北京,虽然看了很多壮观的古堡、泰姬陵。我说,早知是爱国主义教育之旅,还不如让你去我们的兄弟加朋友——朝鲜。

看她连快餐都吃得如此满足,嘿嘿,可见北京人民比印度人民还是生活水准高许多啊!

下午又去了后海。风挺冷的。不过开阔的水面还是让人心情舒畅,尤其是云开透出的夕阳将隔岸的观澜阁照亮,怎么看都觉得很美。

晚上是短片联盟的展映party,人来得很多,房间几乎坐满。展映结束后的讨论也很热烈,还认识几个在这边工作的澳洲人。

小王的爱尔兰咖啡保持一贯水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一杯好咖啡”的定义非常一致。不过怀疑他今晚多加了威士忌,怎么我跟人讲英文超常流利,而且在回家的车里有些头晕? 

2006-10-21

QFW 10月(点击看大图)


 

2006-10-20

随记 四

每个人都该有个安全阀门,如果压力过大,可以打开平衡一下。最好带个压力表,单向阀门,自动排气。

本科四年学了不少自动控制理论。现在能记得清楚的只有一项-动态平衡论。是说静态平衡不是稳定持久的,而动态平衡是不停修正、靠近平衡状态的一个过程,相对来说在现实中反而应用广泛。

平衡、平静、平均、平等......若人生也是一些不停的修正、靠近“水平”的过程,那些峰顶、波谷、弯曲、转折、交错、离合才来得有目的、有理由吧。

今天天气阴沉,风骤冷。而我心情却不错。想清楚一些事情,也就静下来了。

明天据说小雨。如果冒雨见友人,一起喝茶聊天,就算是完美的一天。 

2006-10-19

随记三 - 最开心和最糟糕的聚会

小朋友回家了。见面就要个大拥抱。好像很久都没这样子的抱一个人,差点不知道手该放哪里了。
她长大了,但是待人的亲热劲儿可没变,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事儿。
老板和老杨小收一笔外快,加入了我们一起火锅,没想到买单才发现要倒贴20。
引荐曾合作过的一位制片给老板认识。居然整整谈了3个多钟头。一个北京长大的小人精啊!告诉我这一行有多少猫腻。我听得开心的很。

晚上终于跟外国的组员见面了。沟通还是有问题,但是我已经嗅出了奇怪的味道。
事实证明,不是我多虑了。我没想过开头,但是猜中了结尾。无论如何,我不开心。

2006-10-17

随记二 - 酷酷的职业

小时候最向往的职业:考古学家,天文学家。

去年认识了中山大学爷爷级的考古专家,一口广东话,烟不离手地跟我絮絮的讲瓷器——哥钧柴汝官定。屋外常常是如注的大雨声。我们坐在昏暗狭小的客厅里,墙边堆满了纸盒子。里面都是他的宝贝。
今年会有更多机会认识更多的学者,古文化、历史学、考古学,古天文学方面的等等。很期待。自己骨子里面对于文人学者,还是有很深的崇敬心理的。
他们不用手机。要想了解他们,就要登门拜访。
专业的人士是很酷的。

第一次做预算,我安慰自己,就当作给一次旅行作计划吧。这个我比较在行。旅行家也是很酷的。

2006-10-15

补记 随记一

感谢朋友!

我那不打不相识的朋友,我们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我们小孩子一般的吵架投入程度与相互之间的深刻理解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如同树叶的两面。等一下,冷静一下,虽然我们已经很铁。

我那“老”朋友,你的一句“想不到温室里的花在这恶劣的环境里真的活下来了!”让我刹那之间明白,这大半年的发生一切一切原来都是来磨练我的。此时此刻,我也许是正在蜕皮的蛇,所有莫名的痛苦、烦躁、负担正在慢慢消失。

我那随意行的朋友,来时去时都拿烤鸭来招待你。北京的烤鸭很好吃吧,去了可要快回来啊!酒量不好还爱喝,不虚伪推托的我只认识你哎!

还有,该怎么叫你的名字呢?哈哈,罗罗小朋友,莫非我们认识很久了么?真希望那天就那么一直走啊,可是我正“心力交瘁”中,还有那天真的是“茫茫人海”哈!不过我们一定还有机会安静的走一次吧。

2006-10-14

随记 一

从现在到12月末,都会很忙。这博也就不能坐下来慢慢写了。改随记吧。
这必将是一段值得记录的日子。不仅仅是为自己......

可见机会总是不期然间降临。三个月前的一点付出,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回报。
具体就不赘述。总之有机会与国外的制作公司、团队合作拍片。

开始就是一场莫名其妙的误会。我的反应过激了,差点引起了不必要的纷争。我的多虑和善猜忌被高人一针见血的点出(果然遇见比我还一针见血的高人),开始还忿忿不平,后来残存的理智告诉我要问朋友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就象镜子,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小孩子气——认死理儿和顽固的不认错。原来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个解脱,突然这错误有了正面的解决机会,于人于己都轻松了很多。
再者,文字的理性再次得到验证。即使是愤怒、狂乱之下写的东西,反复读来都能说明很多心理层面上的问题。何况是当自己反复读信函的往来,自己与对方在经验、人格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距。我突然意识到,这工作是很多年来自己一直需要,但是不可求得的一次重要机会——发现、弥补自己人格上的缺陷,修正错误的观点,还有挑战自己自认为“专业”的工作方式。

总之,我正在积极准备这次的拍摄任务。

2006-10-09

狠狠的祝福

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二姨家的表弟结婚了。
之前反复确认自己是否能够留下来参加。幸好最近公司没有拍摄计划。我就决定,无论车票有多难搞到,这婚礼非参加不可。
二姨和姨父都没给我压力,但我还是很清楚他们是非常希望我参加的。整个第三代只有我刚好有机会在家,全权代表啊!这很重要。
7日早上,我还有爸妈、小姨、小姨夫5点多就开车赶过去。到达酒店门口发现鞭炮、礼炮以及该贴的红双喜都已经准备好了。新娘车队据说也已经从娘家启程了。帮忙操办婚礼的管家、主持、摄影、摄像,大都是以前在台里工作时就很熟悉的同事,也有大半年没见了。不停的握手啊,聊天啊,到了8点,连早饭都忘记吃了。
这婚礼算是传统跟西式合璧的吧,总之,一切吉祥的、避讳的都考虑到了。良辰吉日是我的爷爷推算出来的呢!哈哈……
我们家人都穿得喜庆又正式,连我都换下了牛仔、穿上了一件暗枣红色的正装,搞得姨妈们大惊小怪,在我身上摸来摸去。
喜车来了,车窗摇下,一对新人在车厢里双双笑得见牙不见眼。表弟看见我,大叫我的小名——我当时差点没笑倒下!新娘居然冲着我吐吐舌头!真是一对小孩子!
我立在车门边,作为至亲担任“撒福”的角色。等了一会儿,新人下来,我手一扬,玫瑰花瓣、彩纸碎片、花生、枣子等等就冲着两人飞了过去……
在酒店大厅里,是证婚人祝词,朋友致词等等等等。然后拜天地、父母,对拜。那一刻,在众人的欢呼声里,我看见二姨、妈妈和小姨都流泪了。我脑子里,跟表弟一起长大的日子飞速的滑过……那日子已然过去,不会重现,但我们还有更多亲密的日子在前面。
酒席里,家人们不约而同的讲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加上一点酒,那么多回忆就一下子到了眼前。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但是从小一起长大——每个周末都在姥姥家聚会,所有的暑假都在一起写作业,一直到纷纷上大学、工作。一起吃饭、打架、玩游戏。感情跟亲兄弟姐妹也没什么不同。其中,我跟二表弟最亲。
我们上同一所小学、中学。那时候他家离学校比较远,通常都是在我家吃午饭、晚饭,写作业等姨父接他回家。他小时候个子长得慢,吃饭时候只有个大脑袋在桌面上,闷头大吃也不出声。胖嘟嘟的脸很可爱,就是脾气倔的要命。不喜欢上学就跑到我家里。我们家家教严得很,我妈送他回到班上,他又跑出去。晚上他爸就在我家痛揍他一通。他哭得稀里哗啦也不讨饶。还好有我妈护着他。

每个暑假,我们都可以在家打牌、下棋、玩电子游戏。打游戏我们是不错的搭档,结果几个暑假下来,就都先后带上了眼镜。到现在,我们一谈到新潮的电子产品还是说得口沫横飞、投机得很。
我出国念书的时候,他刚好大学毕业在家等待上班。一个大男孩,非常耐心的每天陪我妈散步、买菜、聊天。我妈想我也就没那么难熬了。之后,他去了跟我同一家的电视台上班,我们又有了共同的同事。

前年回国的时候,他介绍现在的弟妹给我认识。她是非常可爱、亲切的女孩,活泼又大方。
成不成一家人,感觉很重要,那感觉——她就是一家人么!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就不客气了啊!”
这句话,用我们家乡话说出来,很有气势。那种“狠狠”的感觉,只在一家人里才能有。

狠狠地祝福他们!

2006-10-08

不在线的日子

整个假期都没有上网。
不是刻意试探自己,而是刚搬的小区里还没通宽带。
早上打开邮箱,光邮件就看了俩钟头。

整整一周,每天按时作息,吃饭。
早上想睡懒觉都不成,爸妈准时7点半起床。如果8点钟我还不起来,先是听到敲门声,如果我不答应,妈就会绕到阳台上隔着窗子喊我。这样一来,晚上我就肯定熬不过12点了。
吃过早饭,就读会书,看看6套的电影或者10套的探索发现。中午11点半开始,就安稳的看超女。然后是大长今。

这两个节目真不错。首先联络了和朋友的感情。
跟芝麻朋友一边短信讨论,一边听歌,老大不小的俩人儿有时候还能短信争起来。比如:
芝麻朋友:我家小尚的歌有没有打动你呀?
我:还行吧,觉得没ZLY英文歌唱的好。
芝麻朋友:切,zly是英文歌唱的华丽,哪比的上小尚打动人?而且.........(以下略去50字)
我:终于发现你喜欢的歌手共同点了,上届的zbb,这届的swj:大脸猫型的!
......

大长今也是好片子,重新看还能发现一些好看的地方:比如连生小时候是个小“没牙虎儿”,奶声奶气的讲话“长今,乌龟死掉了......”,可爱极了呀!还有原来象我这样的体质是不适合喝牛奶的,会导致伤口不易愈合。

还有闲着没事重读了《哈姆雷特》(朱生豪译)。虽然《夜宴》里青女死的一幕让我有哭的感觉,但是,这眼泪还是没掉下来啊!万般的聪明诡计,倒不及一颗纯洁的心。这部电影的谶语就在台词里。
台词究竟是含蓄还是生硬,这可是个大问题。
可惜,要改就改彻底一点。所有的台词,都及不上越人歌里的那一句:“林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人家两千年前就想出来了。
导演好苦。

2006-09-26

QFW 10月主题 (点击看大图)


 

2006-09-24

熬夜的免疫力

上周为了个新的个案,又连续熬了两个通宵。
不过这次的熬夜倒是别有滋味的。
我仿佛有了免疫力——在最困倦的时候就来一杯咖啡,吃吃东西补充体力。多喝绿茶,因为工作时会不停的流汗,火气也大。虽然有压力,但也懂得别绷得太紧,否则还不抑郁了。
久不用final cut pro了,剪了段35秒的小motion board。导演看了一遍,突然站起来,复杂的微微笑,笑得我心里发毛。他转个身,说,再看一遍。第二遍看完,他说了个字“吊!”
哈哈哈......
一群性情中人哪!
老板跑到厨房里,给大家煎萝卜糕吃。
这样的熬夜,佐以精致的萝卜糕,雨前雀舌,间或谈谈加缪的存在主义,讲讲自己年青时的糗事,文理互通,左右互搏......
时间一点点过去,又看见朝阳区的朝阳。那个时候,还是一个人欣赏,看着窗外的建筑物被阳光慢慢的渲染出轮廓、色彩,有了生命。
很怀念以前公司的厨房——小小的,有些挤。我常常一个人,靠着冰箱门,看着窗外的黎明来临。也许天明以后还要接着开一天的会。
那种天亮给我的从不是欢乐,而是沮丧。因为没有人关心,你是不是也累,需不需要吃东西,当然没人替你去开会。而我还要照顾小朋友们的情绪。他们只是看着我,不停的熬夜,发脾气。茶余饭后也许值得赌一把,赌这家伙何时达到自己的体力极限。
现在偶然加班,不急不躁,稍有人关心我,我就很开心。因为现在是他人口中的小朋友啊,被关怀的对象。
这帮“老人家”,个个经历非凡,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是久历艰难依然快乐、宽容待人的,依然针砭时事、思维活跃的,嬉笑怒骂,文雅倜傥。跟他们交流,我受益匪浅。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描述极具画面感,且声情并茂。小小的戏剧演绎来却有十分的精彩。有时,能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
幸好我经历江湖已忽忽数年,赤子之心尚未泯灭。虽然那些个卧虎藏龙的心、不见刀光剑影却一样性命相搏的争斗,那些权钱之下的交易,所见冰山之一角,已使我明白这是个什么样子的世界。
有智慧的人不抱怨,不纠缠。
不需说太多,只要用心的生活。
如何才是真快乐,就去做。

2006-09-18

纪念日

昨晚吃饭时接到爸爸的短信。
爸爸:明天我跟你妈结婚30周年。
今晚你的姨、姨夫们请我跟你妈吃饭呢。
你现在干啥呢?

我:牛!我加班。
不过我记得你们的纪念日。
你既然提醒我,
那就祝你们再相亲相爱30年吧。

2006-09-17

QFW in September Screening


 

2006-09-12

P.A的生活写照Devil Wears Prada


P.A看后必定会心的笑……
斯特里普贡献年度最精彩的表演。
P.A=Productiong Assitant?
or =Poor.A?


电话狂人


新来的?就从奴隶做起吧……


永远是“隐身人”


忍受“颐指气使”


要在关键时刻递话儿


接受诱惑的考验


 必要的时候连爱情都要退居第二

2006-09-09

疑难杂症

前一段时间右胳膊肘弯处长了一处小酒杯口大的皮癣。自己没当回事,因为也不怎么痛、痒。今早看到患处有些发红,就决定还是买点药膏擦擦。
到了药店,给售药员看了看,她说拿不准,建议我去楼上挂号看医生。上楼就看到“名医号30,专家25,普通10”。正想着该挂哪号,又看见一块广告牌“本店有专家专制男女不孕不育......”我,我......不是来错地方了吧!还是这是当下国内的流行病?
我又回到了大街上。还是问问我家的药师吧。
妈妈接了电话,先是抱怨我老不主动打电话给她,听到我问买药的事就紧张起来。我讲完,她老人家放了心,说不是什么大毛病,不要乱想(果然老妈厉害,知道我会往严重病情里乱想),可以先买复方****药来试用,不行就换****,再不就换****。厉害啊!家有医生,就是安心!最后还说:“没事,你几个月大的时候肚皮上长过一块,不管它也就自己好了......”妈,您还真是发散性思维啊,怎么就上溯到30年前的病史了!
充满信心的回到药店,要****药。结果找来找去没有,就换了****药。正要开票,突然过来另一个销售员,说这个药不好,用完会有黑的痕迹。不由分说就拿了一大盒药,将价格标签握在手里。我坚持看价格,居然是30多元!于是我怒了,说,我妈说这是小毛病,根本就不需要复杂的药!我不要这种!我指着之前的售货员说,你,请你来给我开票!
我要1块两毛的药你给我30块的!哼……
买完药出来又给妈妈打电话,说了刚发生的事。妈妈笑了起来。
恩,还是妈妈好!
总体来说我是个健壮的小孩子,没生过什么大病吓唬她。据说只是很小的时候生过肺炎,危险了一下下。10岁左右常常发烧扁桃体炎打吊瓶,那也只是常见病。
我的身体结实,可以爬雪山、上高原,潜水也没问题。只是自小“火气”太大,不能吃让人“上火”的东西。然后有遗传的痛风基因,也不能吃酸性大的东西。
妈是有洁癖的人,家里一直干净,我却对外面的很多东西过敏,动物的毛、菠萝、哈密瓜、桑葚......还自小灌输我“路边摊不干净”,所以我对路边的东西也就没了兴致。
这样,我一直处于妈妈的密切关注之下,被提醒夏天不要喝啤酒,冬天不要吃火锅,不要玩猫狗,少吃鸡,多喝奶......常常会觉得烦,但更多时候是感激。
只有妈妈才会这样......

2006-09-06

书还是旧的好

早上妈妈打电话来说:“来参观新房的人,看到你那些书,都说这家人是文化人哦!”
那是当然,我半年没回家,回家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亲手把书挪到书架上,再分门别类的摆好。妈妈就在一旁泡茶,看着我大汗淋漓的忙活。
真不愧是我妈妈,了解我对这些书的感情。
我们的书架上大约有近一千本书。两百至三百本的图书馆藏书,三百多我跟爸爸买的新书,有五十本以上的工具书,五十多本家传的线装书,还有一百本跟舅妈开单拿到的国外出版图书。关于这些书可是有很多故事的。
我最得意的、引以为傲的是那些图书馆藏书。
故事的开头应该上书溯到N年前......
上中学的时候,三姨在图书馆做管理员。暑假里,每天冒着烈日,我跟在她后面骑半小时的脚踏车一起去图书馆。
好多的书啊!在一排排的铁架子上散发着“书”的味道。整个空间暗暗的,阴凉的很。一般我是先选定一套多本的书,比如基督山伯爵、克里斯多夫、远大前程、悲惨世界,作为这天的主攻对象,白天看不完,晚上带回家继续。有时也会翻翻小人书、带图片的大百科全书等等,作为调节。到了3点钟的时候,三姨会买一个冰激凌或者一个肉馅饼给我。碰到采购来一大批新书,我就帮忙给它们在封底和封二上盖图书馆的图章。五年的暑假,我的中学时代就是这样滑过了,直到三姨调换了工作,我也升入了大学。
虽然每年都会跟爸爸去买新书,但是更喜欢图书馆里的味道。书店里的书,气味太冲,没有久经岁月后发酵的纯厚感觉,。那里的环境也太明亮,人来人往太热闹。
书,无论内容如何,都是沉淀,沉静是它的气质。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未必完全能读懂那些名著,或者有什么深刻体会。但是,诚然有一些东西成为我的一部分,那就是鉴赏力——一种对于品位的灵敏感觉。当我越来越接受不了那些重新翻译的名著,那些速食文学,那些虚伪苍白的笔触,我就越发的怀念那些书——傅雷先生的法文翻译,文洁若、叶渭渠的日文翻译、杨绛先生的西班牙文。那些“信、达、雅”的译文,将来自世界的文学之美呈现给你。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字、思想、想像,那些永远生动的人物、故事,那些不会消失的美、理想、主义、信仰。
如果没有那段岁月,我也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后来听说图书馆倒闭了,书也没人说的清流落何方了。爸说,通常都会给学校图书馆的。哼,学校里天天逼学生学习,怎么会鼓励学生借“课外”书看!
等我工作了以后,单位里来了个新同事,聊来聊去发现我们的妈妈居然是很久以前的熟人。后来问到她的妈妈,说现在准备退休,就管理单位的小阅览室。然后就约我去看书。
那是一个大冬天。我爬上六楼寒冷、充满灰尘的阅览室。房间很小,据说没啥人进来,大家都喜欢看看外面的杂志就算了。地上随便就堆了几堆书,看来是书架不够。那时侯,我正患着鼻炎,但是,莫名其妙还是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气氛。随手抽出一本书,触到封面的一刹那,我就知道,老朋友,又见面了!
三年不见,你们就一直是委屈在这里了?
同学的妈妈很好,说这些书也没人看,很脏,如果喜欢可以拿回家看的。
可以拿多少本?
随你了,反正也没人看。
我打电话给爸爸,开车来!
然后马上着手挑书。
基本上除了马列理论之类的、文革期间的样板书,每样我都拿了一本。
回到家,就一边跟妈妈讲,一边把书擦干净。妈妈听了书的来历,就一起帮我整理,还把一些掉页的给订起来。我说,妈,这里的图章肯定有我盖上去的!
晚上睡觉之前,我在这些书前面看啊看啊,居然不知道该选那一本来读......

我的大学拥有全省第二大藏书量的图书馆(第一是省图)。我常常翘课去看书,于是乎跟图书管理员阿姨们关系好的很。
那时侯还是盖借阅图章的古老方式。常常会在角落里找到好书,发现自己之前只有一个人或者从没有人借过的。于是就开心的要命。
有一次找到一本薄薄的小书《永泰公主的项链》,是日本作家井上靖的西域故事集子。我就站在铁架边读完一整本书。黄河源、星宿海、唐朝、楼兰......那些迷一般的名字、跌宕的情节以及复杂的人性......10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记不得具体的文字描述,但是文章的氛围和读完那一刻的感动,至今清晰的一如当下。而这本书,在8年后的悉尼大学fisher图书馆里终于被我找到了英译本。但是中文译本就再也查询不到了......

悉尼有很多旧书店,最惊艳的收获是买到挪威冒险家海尔达尔的《太阳神号历险记》!不枉我对它念念不忘20年!第一次读到是8岁时,《少年科学画报》上的连载......

在北京的鼓楼附近,发现了一家买图书馆旧书的小店,很多惊喜的收获。最近读的弗罗依德的《图腾与禁忌》居然还是“内部参考”。

总之,每年感兴趣的新书不多,旧书刚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要。新书得来的太容易,而且那种发现旧书的乐趣,只有本人才得体会了。

2006-08-31

读书看碟


关于吸血鬼的故事


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


好书,遗憾的是翻译不足以反映原文的特色


24年前的片子,现在看依然震撼


平淡温馨


 史上最经典的群演之一

2006-08-30

When a child was born......


送给一个新生的小孩……

When a child was born
by Johnny Mathis

A ray of hope flickers in the sky
A tiny star lights up way up high
All across the land dawns a brand new morn,
This comes to pass when a child is born.
A silent wish sails the seven seas
The winds of change whisper in the trees
And the walls of doubt crumble tossed and torn,
This comes to pass when a child is born.

A rosy dawn settles all around
You got to feel youre on solid ground
For a spell or two no one seems forlorn
This come to pass when a child is born.
(Spoken) and all of this happens bacause the
world is waiting.waiting for one child,
black,white,yellow,no one knows,
but a child that will grow up and turn tears
to laughter,hate to love,war to peace,
everyone and everyones name,
and suffering will be words to be forgotten forever.

Its all a dream, an illusion now.
It must come true some time soon somehow
All across the land dawns a brand new morn
This comes to pass when a child is born.

当孩子诞生时

一道希望之光,在空中闪耀
一颗微星照亮了天上的路
横跨整个大地,开展了一个崭新的黎明
这都是因为一个小孩的诞生

无声的愿望航过七海
转向的风在树梢呢喃
猜忌之墙崩塌倾圮
这全是因为一个小孩的诞生

到处都充满了红光
你感觉到了,你站在坚硬的土地上
在这段期间,似乎没有人孤单
这全是因为一个小孩的诞生

这些事情所以发生,是因为全世界都在等待
等待一个孩子,是黑是白还是黄?没有人知道
但小孩会长大,将泪水化为欢笑
将仇恨化成爱,战争化为和平
使四海成一家
悲痛与苦难将被遗忘,永远被遗忘
那是一个梦想,一个幻象
但未来很快就会实现
横跨整个大地,开展了一个崭新的黎明
这全是因为一个小孩的诞生

2006-08-29

爱尔兰咖啡


(图片来源:http://www.joyo.com/shop/showimg.asp?img=)

(图片来源:www.people.com.cn/.../37787/37792/2988273.html)

 制作方法:1.杯中先加入二汤匙的砂糖。

  2.再加入一盎斯的威士忌。

  3.然后点火燃烧,使糖和酒溶于杯中。

  4.先将热咖啡倒入杯内,然后再加入搅打过的鲜奶油。

有一天,在书店里站着等人的功夫就重温了一遍这本《爱尔兰咖啡》。

第一次看这书好像是五、六年前了吧。那时还不是这样的图文版。

当时看了,心里略有感动——尤其是那句“Want some tear drops?”(要加几滴泪水吗?)。虽然不喜欢这种纯粹煽情的文风,但还是对故事的本身记忆深刻。本能上就觉得“美酒加咖啡”是合拍子的。

其实从高中的时候就喝咖啡。大学里有一次,家人给带来好大一瓶速溶咖啡,结果不当心瓶子碎了,于是就把干净的收拾起来冲了很多杯啊……几个人喝啊喝啊……忘了那晚到底都睡成觉了没有……

工作了继续喝,四年里还培养出了个爱喝咖啡的同事!

后来上咖啡制作课程的时候,在不停的制作、品尝之间就忽然爱上了咖啡、煮咖啡以及煮咖啡给别人喝……每一杯自己做的咖啡居然都有着不同的味道。这可真奇妙。这也是必然的。

然后自己买了一个小小的两人份的摩卡壶,早上在厨房里煮一壶。有时候跟打工回来的Anne喝一杯,再切点奶酪加小圆饼干就垫垫肚子了。不过Anne只接受“Long Black”(一份咖啡兑两份开水)。

喝来喝去,觉得浓缩咖啡适合自己。如果有人请客,就不客气了——双份浓缩(先试试这家店的豆子怎样)再加一杯拿铁。这阵势很吓人,是自己对咖啡因不太敏感吧。有敏感的人一喝咖啡就心跳加速,手也抖,比如我妈。所以她自从喝过一次我煮的咖啡以后,就表示,还是我做的奶茶比较适合她。家里人里面,姥爷是我的同道。不过他老人家喝是为了扩张血管,防止老年痴呆——目的不纯啊!

在国外,咖啡是太大众的饮料,但要喝到好的也要靠运气。在国内遇见好喝的咖啡,不亚于“惊艳”了!嘻嘻,终于让我碰见了一家,而且是好喝的爱尔兰咖啡啊!

第一,豆子好、酒好、奶油新鲜。第二,咖啡师做的认真。第三,咖啡器具一丝不苟。

好的爱尔兰咖啡就此诞生。

就在那个咖啡馆里,坐在高高的吧凳上看着咖啡师操作,粗粒的棕糖慢慢在火的烘烤下溶化在金色的威士忌中,等待着跟杯中萃取出来的咖啡邂逅——就像在做精细的化学实验,也像魔法师在配药剂。

喜欢与不喜欢这种饮料,就在第一口之间。

火一般的酒与烫的咖啡相融,穿越冰冷的奶油,细细地进入口中……

很少有咖啡馆提供这种咖啡的。因为它的工序是如此繁复,不小心还会爆掉杯子。蔡智恒编的那个“酒保与空姐”的故事,以及书中主人公与咖啡师的爱情故事都接近于爱尔兰咖啡的气质——只是纯粹的爱情,却人为的婉转、试探——就是暗恋、单恋的苦涩与甜蜜吧。

这还不够,还要加上眼泪!

其实我觉得,爱尔兰咖啡就像是叶芝的诗一样……

Cast cold eye

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

投出冷眼,

看生,看死。

骑士,前进!

诗的意义在于,你要有想象力,才能读到它。

 

2006-08-28

2006-08-25

学着耍赖皮


20年前曾经的拥有这书的朋友:现在它在我这里,我会好好爱护它的……

 

几乎所有跟我开始认识交往的人都认为我是个严肃、不易接近的人甚至背后说我“骄傲、冷冰冰”的也有

过了啊,想过头了啊哈!我是害羞的寄居蟹……但不是鸵鸟!我是勇敢的!

慢慢的学着圆滑些——知道自己说话太一针见血就闭嘴的好,保护一下许多人那大大的自尊心;对这社会看得太透彻也不要大肆宣扬自己的观点,不要打击许多年轻人那宏伟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心苍老也不要乱叫“小朋友”,否则,嘿嘿,后果虽然不严重,但是“小朋友们”很生气。总之我发现,我越来越沉默……同屋的小女孩对于我边看书边听她讲话“恨之入骨”,常常讲完了以后抱怨:“你都不专心听我讲话!”哈,你一句没少讲,我一句没少听,不就结了?态度不好,下次认真改正……

慢慢的学着做些出格的事,哼哼,不要以为我就是个那么靠谱儿的人!必要时颠覆一下自己的形象,不求出位,就是让自己爽一把——感觉很不错啊——自娱自乐呗。

学着耍个赖皮什么的。我知道的,就是不想告诉你;我能做的,就是冷不丁儿想拖一下。咳咳……

二十出头的时候有责任在肩,要看清立场,别站错队伍,要言必信行必果,要过组织生活,要安下抚上……我哪有恣意妄为的年轻时代?嘿……这些框框居然成了我行为的一部分!

半年,我要给自己半年的时间,就是不负责任了,怎么着!我做不了混混流氓,但还是要自由自在的生活一下!特别是在二十的尾巴上,要揪住!

别期待我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但是,我要释放一下、丢弃一些,让自己轻松一点儿。

嘿嘿,想到这里我就开心死了!快乐的生活啊,开始吧!

发现了一家专卖图书馆旧书的小店,隔三差五去看看,从不曾空手而归。
昨晚淘到的好书:1984年版的《太阳照常升起》,赵静男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