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大风。
虽然这个季节反常的暖和天气之后必然是大幅降温,但是经历这样的大风还是很意外的事情。
最具有意味的是我正好在故宫。
一位第一次来北京的八十岁老人家,最想到故宫看看。
故宫正在大修,中非峰会交通管制以及突如其来的大风,都没能改变这个决定。你可知道, 对一位长年生活在大陆以外的老人,故宫是什么样的象征。
太和殿被严严实实的包起来了,包裹的布面上还绘制了它的正面图。殿前的广场上飞沙肆意,几乎要把人吹跑。转头躲风的时候,就一下子看到了修缮全然一新的侧殿。朱漆、描金、蓝靛、琉璃瓦,簇新得刺目。我,目瞪口呆。是够金碧辉煌啊!为了奥运,为了向世界展示我们最引以为豪的象征......
可是,它是古建筑,是历史遗存,是需要保护的遗产,不是吗?为什么要把它整容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是要保护还是在改造?故宫,到底要不要“故”?
到了乾清宫,从人群的缝隙中看宝座、看匾额...... 肮脏的地毯、黯淡的器皿,一切的一切都让人失望。跟我十年前的印象相距甚远。这期间,究竟有没有系统的管理,维护?
我不想详细的写我对国内古文物、古建筑、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修缮的观点、看法。因为外行讲话是不够客观的。但是,说游人太多、资金不足、人力不足等等的托词,都是逼我不得不骂人。如果有基本的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有对古文化、古文明起码的热爱和关注,以上的说辞不攻自破。
修旧如旧还是如新,起码有个视觉上的标准吧?如它数百年前的模样?还是数百年后的神采?既然说用了传统工艺手法来修缮,甚至材料也尽可能延用古法,但是最后出来个崭新崭新的建筑,它用了什么样的古法还有用吗?是不是被八国联军刮去金子的铜水缸也要重新镏金啊?抹杀一切,还叫历史吗?
晚上在家看最近备受瞩目的纪录电影《圆明园》。很不幸,我又失望了。
首先片子的立意不明。
如果是要重现圆明园的辉煌,以客观、翔实的手法纪录历史吗?那为什么选择郎世宁来作为叙事的主体?这个外国的传教士、宫廷画师在中国生活了50年,并且几乎全程参与了圆明园的修建。但是完全依照一人的叙事,是否不够全面呢?最离谱的是火烧圆明园的那段,完全由英法联军的随军牧师来叙述,中国人的见证、观点在哪里?如果说翔实,额尔金与格兰特决定最终放火烧毁园子。如何决定,诱因在哪里,片子中表现的颇具戏剧性,让人充满了疑惑。
一个王朝的兴衰覆灭与一个园子的兴建毁灭相依存,那么这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性等等,如何找到一个中立的切入点是决定性的。本片,即便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恐怕都不够格。
其次片子在美学的表现手法上可谓是陈旧。
不是你用了CG技术,你就是高科技大片了。片中对于圆明园的复原使用了大量三维建模技术。但是光影的渲染、实景与特效合成可是太幼稚了。过多的远景、大景,光线只能做到黄昏。效果跟好来坞50年代的棚内油画搭景接近。重复使用的镜头平移、推拉,反复使用到让人心烦。为什么98%以上的郎世宁的面部特写永远都是一个——仿佛是纯洁的、看透世事的似笑非笑的忧郁?而服装只有两套,头带可笑的皮帽、身穿灰色长袍,再加一套官服。战争场面永远是两股小分队的遭遇战。大场面拍不起,不是可以买人家的片段版权吗?纪录片最省钱的法子居然不用。
据悉,本片将送往坎城电影节和奥斯卡。我诚心诚意的不希望它得奖。
纪录片,在中国有着太多的限制。最大的限制是拍摄者对于纪录片、电影的理解限制。现在说“中国的纪录片时代已经到来”,太早了。
新与旧的融合,需要大智慧,高能力。就象乾坤大挪移,先要有最强的内功作基础,才能举重若轻、包容万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