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经看过一篇童话,就是在多年后由鬼才蒂姆.伯顿拍成同名电影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年前,巧克力该是多么奢侈的糖果,只能一小口、一小口、一块一块的数着吃(如果你有的话……)。当我读着那篇童话时,别说是能够继承整座巧克力工厂的好孩子,就连被丢到巧克力河流中的坏孩子都是我心中最羡慕的人。
20年,这中间吃了多少巧克力?虽然每次吃都冒着脸上隔夜必定会长出痘痘的危险,家中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放几种巧克力。吃来吃去,最爱吃的是瑞士的三角巧克力“Toblerone”。每次看到机场里面大桶装、每条一尺长的蓝三角(黑巧克力)就有购买的冲动,而屈臣式里面小巧的黄三角(牛奶蜂蜜巧克力)常常是遭我鄙视的。大大的一条(Bar)巧克力拿在手中,外形简单但是极富安全感(何况是最具稳定性的三角),剥开锡纸就看到黑亮幼滑的肌肤。掰下一块来放入口中,那就是极缓慢的融化…… 这种巧克力熔点高、味道纯正,像内功深厚的高手,于简单招数中发挥出层次丰富而分明的威力;又像是用心经营的情感,缓缓释放,绵远悠长。
扯得有点远。但是我发现,选择巧克力如同选择一种生活态度、选择朋友或者选择一个生活伴侣。“生活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滋味如何……”这真是乐观主义者的人生观。巧克力,如果你不是对它过敏、不是拼命狂吃、不是拿它来下毒,它总是能够满足人的味蕾并且有益身心不是吗?
不论是哪种巧克力,归根结底都是经过发酵、晒干并研磨成粉状的可可豆,决定巧克力口味的仅仅是最后步骤中香料、佐料的使用不同。最常见的,混合牛奶,沾附果仁,包容各类的酒;也可以选择另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胡椒、薄荷,相互依偎却又味道分明。然后它和它一同进入模具,被塑成易于食用也许是招人喜爱的形状。至于那华丽、可爱、高贵、多彩的包装就纯粹属于“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境界了。因为,这是吃的啊!入口即分高下。
一般来说巧克力的等级高低,在入口的那一瞬间就可知道。好的巧克力,除了闻起来芳香甘美之外,入口也细致迷人。咬时会有清脆的响声,随即在口齿间轻巧地溶化,口感细滑,且可可的芳香在齿间流窜,不会有残渣留下。如同一段值得回味的情感,拥有时滋味鲜明,即便是不再延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硌心。
巧克力之所以美味,是因为其颗粒细小,肉眼看不见,能逐渐融化、渗透进味蕾,所以带给人们丝绸般感受;可可豆中的独特苦味配合适当的甜味及浓郁的奶香,令其产生独特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巧克力含有稳定的晶体,只有在37℃左右的时候才能融化,这种溶点和人类的体温很相近,令其可以刚好在口中融化。并且,巧克力有极好的流动性,不会滞留在牙齿和口腔中。令人们在品尝巧克力时有了快乐的感受。但是遇到华而不实、假冒伪劣的巧克力,用廉价、低档的替代性油脂和可可粉制作而成,失去了纯可可液、可可脂制作的巧克力的那种纯正、幼滑、易融的口感,那种受骗的感觉恐怕也是令人难忘的。
童话故事里,只有心地纯洁、善良的孩子才有资格继承巧克力工厂。虽然吃一块巧克力改变不了人性中的种种污秽,但是巧克力务必是芳香的、甘美的、令人愉悦的。因为它是人们理想中的好滋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