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8
2006-01-22
狗,狗,狗

我自己不养狗。但是我喜欢看狗的眼睛。常常想,今世托生为狗的上辈子一定是有什么冤屈或是一直不快活的。当它望着我的时候,那簇起的眉头、那眼神都在表达着忧郁。老托说过,高贵的往往都有着忧郁的气质。反之未必成立。这跟血统无关。确实有些狗的表现不那么高贵,狗眼看人、狗欢得招人讨厌。
国内大部分人家的居住条件都不适宜养狗。城市规划的时候,考虑到人口增减,但是狗的数目没考虑过吧。狗需要的活动空间不比人少。动物动物,你不让它动怎么行?去养狗的朋友家玩,常常担心落脚处是条尾巴。而它又是那么的喜欢往人多的地方蹭。
05年初,我终于得到了一次与狗单独相处一个月的机会。那会儿房东夫妇准备开始人生中最后一次的长途旅行——去美国走亲戚。他们郑重其事的要我帮忙打印遗嘱,然后希望我照看Emperor。以往的经验是将狗放进宠物托管中心,支付很大一笔费用,最后在领取时还不可避免的发现狗瘦了十几磅。那时候我刚好不需要打工,而且没有晚上的课程,房东回来时还会给房租打一大折——我答应了。房东走时,Emperor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我则跟他们紧紧拥抱,真诚的祝他们安全返回,虽然Emperor并没有列入遗产项目中。
Emperor是生活年龄7岁的德国牧羊犬,正处于中老年阶段。但是据我看它的生理年龄已经接近于垂暮。自打它进门,就没有几次出门遛弯儿的机会。即使是这些个为数不多的机会估计也集中于它两岁前。房东夫妇年纪大了,没力气陪它玩、训练它、带它出去散步。也实在是它力气大得吓人,又没规矩,几次散步逃脱之后就被永久地圈禁了起来。这个意义上,它是个失势的王公(Emperor-英意君主),何况它是真的去了势的。这种手术让狗早衰。Emperor的右后腿已经瘸了,即使跟它在后院里玩球也要有节制,不管它如何哀求、使性子。
头两天Emperor的反应不明显。白天没人在家,下午5点钟我回来,喂它一个整鸡胸骨加四把狗粮,它开心的吃完再喝点水。我则在夕阳下捡了草坪上晒干的狗粪埋进花坛,再浇浇菜园。那时正是南半球的夏天,花园里落英遍地,红红白白的很不错。有时候扔球等Emperor追回来,有时候收收衣服,顺带着幻想自己能有个带后花园的房子…… 晚上9点钟风凉的时候就开洗衣房的门放它进去,把它的帆布小床搬进去,再给碗里添满水,摸摸它湿乎乎的鼻子,我就关门回房写作业去也。
第三天下午,我有事回去的晚了一小时,看到Emperor已经等得很不耐烦了。喂饱了它,它还是很烦躁的样子。天色晚了,看不清它的眼神。想陪它玩玩,可找来找去找不到橡皮球。9点钟放它进房。它进了门没有立刻上床,而是拿脑袋蹭门。想也许是天儿热,就开门放它出去。到了10点再放它进门,它还是不愿躺下。只好强行关灯、关门。在楼上写着作业,就听见洗衣房里有冬冬的撞门声。听不下去,就下楼训斥了它一下。
第二天一早,我就被撞门的声音吵醒。下楼来一开洗衣房的门——里面是粪水横流臭气冲天。Emperor毫不客气的破门而出。我一头扎进厕所里,先吐吐吧。
臭气很快弥漫了整栋房子。我打开所有的门,穿上胶靴摒气毅然迈进洗衣房。先将小床扔到草坪上,然后抓起水管毫不客气的加漂白剂冲洗地板。Emperor是拉稀,排泄物里依稀可见橡胶球碎片和花瓣。可怜的老家伙终于发现了主人不在的事实,乱吃乱咬以泄私愤。清理完毕,跑进花园里透气。Emperor嘴里轻轻呜呜地叫着,偷偷的看看我,再看看我,慢慢走近我的脚边,低下头,假装东嗅嗅西刨刨……
从此我们两个的关系上升到了一种近似相依相伴的层次。
以前我们的关系是玩伴。Emperor看到我,就会衔着球跑过来。目的明确。而我只不过是它1/7狗生中的一个小小兴奋点。有时候半夜放学回到家,不得不进洗衣房拿衣服。每次开灯,一定看见Emperor正忧郁地盯着我。它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在我关门时冲着我长长地、幽幽地叹一口气……
日子如流水而过。前天看<导盲犬小Q>,突然想起Emperor来。虽然它笨笨的,面上凶胆子小,清晨冲着鸟大吼大叫扰人清梦。但是我搬走后一个月的某天回来看它,它居然呜呜的哭起来…… 四个月后的某天再回去看它,它暴怒了,冲着我一通咆哮…… 现在挺想它,再见它的时候,它还记得我吗?
2006-01-19
2006-01-16
2006-01-14
想你的日子

9 March,2004

11 April,2004

18 September,2004

30 Octomber,2004 happy birthday

18 March,2005 happy birthday!

26 MAR,2005

坐井看云

黄昏
拍摄地点:NO.XX WARATAH STREET, BEXLEY, SYDNEY, 房东家的二层阳台。
在悉尼 Bexley区 Waratah(一种花的名字,新南威尔士州的州花)街曾经生活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这条街大约长250米,两侧都是近40年内建起来的大房子。 绝大多数是欧洲裔的家庭,也有一户门前挂了八卦照妖镜的中国人和一户每逢周末门口便停满跑车的黎巴嫩人。家家门前的小庭院里种了茶花树、兰草、木兰树等等。
1号的大房子其实是所养老院,常常有老人们在路边的院子里坐着吸烟。他们太老了,老得都不能聊天了。我每次上学路过都会跟他们点头致意,道声早安。有一次我从一扇窗里看到一位半卧在床上的老太太,就跟她招了招手,那一刻,她本来木着的脸突然活了起来。我一直记得的……
街道一般很安静,常常有猫咪卧在路中央睡觉。晚上9点以后连个鬼影也见不到(这边的人没有饭后散步的习惯)。唯有在戌末亥初时分(22点半左右)有个步履匆匆的人儿,有时冒着风雨,有时被窜出来的狗吓到石化,有时一路踢着鸡蛋大的蟑螂——那就是放了学还饿着肚子而且脾气暴躁的波罗(饥寒交迫的人是该发脾气的)。
后来就听说,街上的3号曾经是嬷嬷庵,住着三位修女(偶从来没见到过);26号04年初被抢劫了(偶没听到过动静);29号的德国老头小时候曾经生活在朝鲜,见过伟大的金日成领袖;33号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师,曾经自己动手将老房子平移了十几米,腾出空地来建了新房;36号住着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中长跑冠军; N号的老太太是个嫉妒的人曾经偷挖偶房东家园子里的花……
这,就是生活。8G无处不在……
2006-01-11
要与时俱进啊!
短信:
POIROT:笨猪,你最近忙咩?
哈皮咩?
如果答案是“否”,
那也不要抱怨,
因为稀拉未。
切记,歹毒!
傻驴 Y(^_^)Y
Jing: KAO!KAO!
傻驴的短信
笨猪看不懂哦!
POIROT:看你,法语烂就一个字!
笨猪-日安
稀拉未-这就是生活
歹毒-你丫闭嘴
傻驴-回见
Jing: 太高深了!
我法语初初级……
POIROT:吼吼!
要与时俱进啊!
Jing: 是!傻驴!
笨猪的明白!
 
POIROT:笨猪,你最近忙咩?
哈皮咩?
如果答案是“否”,
那也不要抱怨,
因为稀拉未。
切记,歹毒!
傻驴 Y(^_^)Y
Jing: KAO!KAO!
傻驴的短信
笨猪看不懂哦!
POIROT:看你,法语烂就一个字!
笨猪-日安
稀拉未-这就是生活
歹毒-你丫闭嘴
傻驴-回见
Jing: 太高深了!
我法语初初级……
POIROT:吼吼!
要与时俱进啊!
Jing: 是!傻驴!
笨猪的明白!
2006-01-10
生活是一盒巧克力?
小时候曾经看过一篇童话,就是在多年后由鬼才蒂姆.伯顿拍成同名电影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年前,巧克力该是多么奢侈的糖果,只能一小口、一小口、一块一块的数着吃(如果你有的话……)。当我读着那篇童话时,别说是能够继承整座巧克力工厂的好孩子,就连被丢到巧克力河流中的坏孩子都是我心中最羡慕的人。
20年,这中间吃了多少巧克力?虽然每次吃都冒着脸上隔夜必定会长出痘痘的危险,家中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放几种巧克力。吃来吃去,最爱吃的是瑞士的三角巧克力“Toblerone”。每次看到机场里面大桶装、每条一尺长的蓝三角(黑巧克力)就有购买的冲动,而屈臣式里面小巧的黄三角(牛奶蜂蜜巧克力)常常是遭我鄙视的。大大的一条(Bar)巧克力拿在手中,外形简单但是极富安全感(何况是最具稳定性的三角),剥开锡纸就看到黑亮幼滑的肌肤。掰下一块来放入口中,那就是极缓慢的融化…… 这种巧克力熔点高、味道纯正,像内功深厚的高手,于简单招数中发挥出层次丰富而分明的威力;又像是用心经营的情感,缓缓释放,绵远悠长。
 
扯得有点远。但是我发现,选择巧克力如同选择一种生活态度、选择朋友或者选择一个生活伴侣。“生活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滋味如何……”这真是乐观主义者的人生观。巧克力,如果你不是对它过敏、不是拼命狂吃、不是拿它来下毒,它总是能够满足人的味蕾并且有益身心不是吗?
 
不论是哪种巧克力,归根结底都是经过发酵、晒干并研磨成粉状的可可豆,决定巧克力口味的仅仅是最后步骤中香料、佐料的使用不同。最常见的,混合牛奶,沾附果仁,包容各类的酒;也可以选择另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胡椒、薄荷,相互依偎却又味道分明。然后它和它一同进入模具,被塑成易于食用也许是招人喜爱的形状。至于那华丽、可爱、高贵、多彩的包装就纯粹属于“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境界了。因为,这是吃的啊!入口即分高下。
一般来说巧克力的等级高低,在入口的那一瞬间就可知道。好的巧克力,除了闻起来芳香甘美之外,入口也细致迷人。咬时会有清脆的响声,随即在口齿间轻巧地溶化,口感细滑,且可可的芳香在齿间流窜,不会有残渣留下。如同一段值得回味的情感,拥有时滋味鲜明,即便是不再延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硌心。
 
巧克力之所以美味,是因为其颗粒细小,肉眼看不见,能逐渐融化、渗透进味蕾,所以带给人们丝绸般感受;可可豆中的独特苦味配合适当的甜味及浓郁的奶香,令其产生独特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巧克力含有稳定的晶体,只有在37℃左右的时候才能融化,这种溶点和人类的体温很相近,令其可以刚好在口中融化。并且,巧克力有极好的流动性,不会滞留在牙齿和口腔中。令人们在品尝巧克力时有了快乐的感受。但是遇到华而不实、假冒伪劣的巧克力,用廉价、低档的替代性油脂和可可粉制作而成,失去了纯可可液、可可脂制作的巧克力的那种纯正、幼滑、易融的口感,那种受骗的感觉恐怕也是令人难忘的。
 
童话故事里,只有心地纯洁、善良的孩子才有资格继承巧克力工厂。虽然吃一块巧克力改变不了人性中的种种污秽,但是巧克力务必是芳香的、甘美的、令人愉悦的。因为它是人们理想中的好滋味。
 
 
20年,这中间吃了多少巧克力?虽然每次吃都冒着脸上隔夜必定会长出痘痘的危险,家中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放几种巧克力。吃来吃去,最爱吃的是瑞士的三角巧克力“Toblerone”。每次看到机场里面大桶装、每条一尺长的蓝三角(黑巧克力)就有购买的冲动,而屈臣式里面小巧的黄三角(牛奶蜂蜜巧克力)常常是遭我鄙视的。大大的一条(Bar)巧克力拿在手中,外形简单但是极富安全感(何况是最具稳定性的三角),剥开锡纸就看到黑亮幼滑的肌肤。掰下一块来放入口中,那就是极缓慢的融化…… 这种巧克力熔点高、味道纯正,像内功深厚的高手,于简单招数中发挥出层次丰富而分明的威力;又像是用心经营的情感,缓缓释放,绵远悠长。
扯得有点远。但是我发现,选择巧克力如同选择一种生活态度、选择朋友或者选择一个生活伴侣。“生活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滋味如何……”这真是乐观主义者的人生观。巧克力,如果你不是对它过敏、不是拼命狂吃、不是拿它来下毒,它总是能够满足人的味蕾并且有益身心不是吗?
不论是哪种巧克力,归根结底都是经过发酵、晒干并研磨成粉状的可可豆,决定巧克力口味的仅仅是最后步骤中香料、佐料的使用不同。最常见的,混合牛奶,沾附果仁,包容各类的酒;也可以选择另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胡椒、薄荷,相互依偎却又味道分明。然后它和它一同进入模具,被塑成易于食用也许是招人喜爱的形状。至于那华丽、可爱、高贵、多彩的包装就纯粹属于“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境界了。因为,这是吃的啊!入口即分高下。
一般来说巧克力的等级高低,在入口的那一瞬间就可知道。好的巧克力,除了闻起来芳香甘美之外,入口也细致迷人。咬时会有清脆的响声,随即在口齿间轻巧地溶化,口感细滑,且可可的芳香在齿间流窜,不会有残渣留下。如同一段值得回味的情感,拥有时滋味鲜明,即便是不再延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硌心。
巧克力之所以美味,是因为其颗粒细小,肉眼看不见,能逐渐融化、渗透进味蕾,所以带给人们丝绸般感受;可可豆中的独特苦味配合适当的甜味及浓郁的奶香,令其产生独特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巧克力含有稳定的晶体,只有在37℃左右的时候才能融化,这种溶点和人类的体温很相近,令其可以刚好在口中融化。并且,巧克力有极好的流动性,不会滞留在牙齿和口腔中。令人们在品尝巧克力时有了快乐的感受。但是遇到华而不实、假冒伪劣的巧克力,用廉价、低档的替代性油脂和可可粉制作而成,失去了纯可可液、可可脂制作的巧克力的那种纯正、幼滑、易融的口感,那种受骗的感觉恐怕也是令人难忘的。
童话故事里,只有心地纯洁、善良的孩子才有资格继承巧克力工厂。虽然吃一块巧克力改变不了人性中的种种污秽,但是巧克力务必是芳香的、甘美的、令人愉悦的。因为它是人们理想中的好滋味。
2006-01-08
无极、千里走单骑以及关于电影院
一个月前曾经很期待无极。
那时候,某本偶喜欢了8年的电影杂志刊登了详细的访谈,从导演、制片到摄影、录音、服装、演员甚至某群众演员代表都说了几句,并且连杂志作者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偶,发誓,一定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然后就是成都的试映活动。不知道为什么选成都作为试映地点?成都人难道公认的厚道?要不为什么试映后喝彩声一片?反对声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月后公映,观众的评论刚好与试映相反!天哪,这是怎么了。偶更想去影院看了。看到某院线经理在叫嚣:“评论反差越大,越吸引观众进影院……”。偶鄙视其为人,但是偶坚持进影院,不看DVD。
偶去了上海,进了XX影都,以表达偶对国产电影的支持。所谓的大师,在偶心目中还是有地位的。下午2点钟,60元的票价。影院里仅有8人,前排的两位mm还带了大包XXX的外卖。好好,你们吃,只要你们不笑就好!
偶最恨在不该笑场时笑场的人,也许那不是你们的错。在偶看来,那是该哭的。
搭片广告居然是李小宇同学的手机广告,完整版,不是电视上的剪辑版。她一出场,偶眼前一晕……想不到,这是偶60元花的最值得之处……
然后就是无极,总之是没什么趣的一部片子,还不如风月,也不如和你在一起。
没有令人感动的情节,服装倒是红红绿绿的很漂亮。特技效果差。看来亚洲人真是在CG特技方面不擅长。且不说特技效果的质量粗糙得如同学生作业,另一方面特技的想象力更是少得可怜。光是一个饼掉进水里的镜头就差不多30秒,合多少美金呀?
角色的性格经不起推敲,与各自的对白、行动严重脱节。如果影片的后三分之一每个角色删掉20句话(本来想打“10句”,想来不够)的话,可能效果好一点。也许陈导、编剧“更”了吧,怎么罗罗嗦嗦的写那么多对白,连开始不讲话的鬼狼最后也跟着废话起来了。
别低估国内观众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力与鉴赏力。没吃过猪肉可见过很多猪跑。国内的牒源比影片原产地都敏锐的多、丰富的多;效果差、字幕差倒是锻炼出一批熟读电影语言、透过特效表象看“真”电影的观众。您虽国际“著”名,但是您可别瞧不起国内观众。
最可悲的是,前两天某娱乐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时说:“很多观众还没看无极是因为票脱销,买不到……”。Orz, 您不是从外星球来的吧?虽然长得蛮像外星人……怎么睁着大眼说瞎话呢你!
 
于是千里一片偶谨慎地选了衡山路上的一家朴实的影院,票价30元,中午12:30 的档。去得早了点,就拿起书报架上的一本XX故事(电影杂志)看了起来。封面《哈利.波特IV》,内容第一篇无极,第二篇千里,第三篇哈利。前两天刚看过另一本电影杂志,封面千里,然后内容第一篇无极,第二篇千里,第三篇哈利……
每本杂志都挺厚挺贵的,内容都相似相近的,但是宣传顺序是一样一样的啊!(>_<)o
 
张导维持了一贯的水准。意识大约在秋菊之下父亲母亲之上。内容不用说是赶英雄、超埋伏的。影片若是没有高仓健,就只能沦落于仅次于英雄、埋伏的另一“巨现”了。
高仓健哭了,突破了一贯的硬汉形象;但是恐怕不会与张导合作第二次了。无论有些人怎样笑、怎样啜泣,偶身边的阿姨坚定而平稳地打着小呼噜。强人……以实际行动PK国际名导,偶为阿姨投满N票……
在看片之前看了千里在丽江的首映晚会。那么多的各路大腕主持,那么多的各流歌手,横七竖八的拢在一起,在一个怪胎一般的县城中心说着些怪话。你们在圈(念“juan”)里待着、臭气相投就可以了,跑出来影响市容就不对了啊……
好多年前,霸王别姬刚获奖不久,陈导对媒体说,大意是,电影院之神圣对于他如同教堂之于教徒,电影是他的信仰。偶那时好感动。他希望国内的观众也不要丢掉这种信仰。偶也尽量实践着。现如今是他改信别的了。不过,偶要继续实践,看能走多远……
 
那时候,某本偶喜欢了8年的电影杂志刊登了详细的访谈,从导演、制片到摄影、录音、服装、演员甚至某群众演员代表都说了几句,并且连杂志作者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偶,发誓,一定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然后就是成都的试映活动。不知道为什么选成都作为试映地点?成都人难道公认的厚道?要不为什么试映后喝彩声一片?反对声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月后公映,观众的评论刚好与试映相反!天哪,这是怎么了。偶更想去影院看了。看到某院线经理在叫嚣:“评论反差越大,越吸引观众进影院……”。偶鄙视其为人,但是偶坚持进影院,不看DVD。
偶去了上海,进了XX影都,以表达偶对国产电影的支持。所谓的大师,在偶心目中还是有地位的。下午2点钟,60元的票价。影院里仅有8人,前排的两位mm还带了大包XXX的外卖。好好,你们吃,只要你们不笑就好!
偶最恨在不该笑场时笑场的人,也许那不是你们的错。在偶看来,那是该哭的。
搭片广告居然是李小宇同学的手机广告,完整版,不是电视上的剪辑版。她一出场,偶眼前一晕……想不到,这是偶60元花的最值得之处……
然后就是无极,总之是没什么趣的一部片子,还不如风月,也不如和你在一起。
没有令人感动的情节,服装倒是红红绿绿的很漂亮。特技效果差。看来亚洲人真是在CG特技方面不擅长。且不说特技效果的质量粗糙得如同学生作业,另一方面特技的想象力更是少得可怜。光是一个饼掉进水里的镜头就差不多30秒,合多少美金呀?
角色的性格经不起推敲,与各自的对白、行动严重脱节。如果影片的后三分之一每个角色删掉20句话(本来想打“10句”,想来不够)的话,可能效果好一点。也许陈导、编剧“更”了吧,怎么罗罗嗦嗦的写那么多对白,连开始不讲话的鬼狼最后也跟着废话起来了。
别低估国内观众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力与鉴赏力。没吃过猪肉可见过很多猪跑。国内的牒源比影片原产地都敏锐的多、丰富的多;效果差、字幕差倒是锻炼出一批熟读电影语言、透过特效表象看“真”电影的观众。您虽国际“著”名,但是您可别瞧不起国内观众。
最可悲的是,前两天某娱乐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时说:“很多观众还没看无极是因为票脱销,买不到……”。Orz, 您不是从外星球来的吧?虽然长得蛮像外星人……怎么睁着大眼说瞎话呢你!
于是千里一片偶谨慎地选了衡山路上的一家朴实的影院,票价30元,中午12:30 的档。去得早了点,就拿起书报架上的一本XX故事(电影杂志)看了起来。封面《哈利.波特IV》,内容第一篇无极,第二篇千里,第三篇哈利。前两天刚看过另一本电影杂志,封面千里,然后内容第一篇无极,第二篇千里,第三篇哈利……
每本杂志都挺厚挺贵的,内容都相似相近的,但是宣传顺序是一样一样的啊!(>_<)o
张导维持了一贯的水准。意识大约在秋菊之下父亲母亲之上。内容不用说是赶英雄、超埋伏的。影片若是没有高仓健,就只能沦落于仅次于英雄、埋伏的另一“巨现”了。
高仓健哭了,突破了一贯的硬汉形象;但是恐怕不会与张导合作第二次了。无论有些人怎样笑、怎样啜泣,偶身边的阿姨坚定而平稳地打着小呼噜。强人……以实际行动PK国际名导,偶为阿姨投满N票……
在看片之前看了千里在丽江的首映晚会。那么多的各路大腕主持,那么多的各流歌手,横七竖八的拢在一起,在一个怪胎一般的县城中心说着些怪话。你们在圈(念“juan”)里待着、臭气相投就可以了,跑出来影响市容就不对了啊……
好多年前,霸王别姬刚获奖不久,陈导对媒体说,大意是,电影院之神圣对于他如同教堂之于教徒,电影是他的信仰。偶那时好感动。他希望国内的观众也不要丢掉这种信仰。偶也尽量实践着。现如今是他改信别的了。不过,偶要继续实践,看能走多远……
2006-01-06
周传基有话说
转自moviegoer
(周传基,著名电影学者,前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1984年,张,陈,何群几个人刚拍完《黄土地》,就到我家来过一次,我当时住新街口二条,西直门原来就是一个贫民窟,我的小房间里都是书,书房里坐不下,冬天连蜂窝煤炉子都没有地方安,我一向不待客,水都不倒。我们干聊到深夜。他们主要谈他们在陕北的经历,他们看到虽然解放了多年,但陕北还是跟从前一样的贫困。那些老百姓表情木然,似乎连思想都没有的。可是有一天他们看到了安塞腰鼓,他们三人都被那气势震住了。他们一想,这些打腰鼓的不就是那些平日看来呆若木鸡的农民吗?他们意识到这就是中国。别看我们平日冷冰冰的,时机一到,看我们的吧。他们即兴地把这安塞腰鼓加进到影片里去。我问张艺谋,为什么腰鼓那段镜头摄影机晃得那样厉害,张说,老师,在队伍外面拍的时候我还挺冷静的,可是一走进他们中间,那鼓把我震的,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我激动地不知道干什么好,我只能晃。我说,你晃得好,晃出了第五代电影里节奏最好的一个段落。
我直到现在都觉得,真正的第五代,一直到田壮壮的〈盗马贼〉其实已经结束,之后他们就各行各路,第五代也不再存在了。我认为〈黄土地〉是他们这一批人做出的最好作品。起码思想上是,但是录音太差,是后期配音,把作品给糟塌了。连外国学生一听就听出来了。我在UCLA给博士班讲中国电影的时候,放翠山结婚那段,一个外国学生突然说,那话声不在她嘴上。我跟英国影评人Tony Ryan很熟,那年我叫他注意我们学生拍的一部新片,他就跑到到香港去看〈黄土地〉,喜欢得了不得。他虽然没能让黄土地参加伦敦电影节,但是他介绍伦敦一家电影院公映了这部影片。这是黄土地在国外公映的第一次。那影院的经理还把上映的海报送了给我。严格来说,这不是〈黄土地〉第一次在国外露面。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工作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时候,我要张艺谋把工作样片的每一个镜头都给我剪下几格来,然后我挑选了一些段落剪成一段幻灯片。我在洛杉矶加州北岭大学历史研究所做的一个中国电影的讲座时,给学生看了这组幻灯片。我放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腰鼓队那付镲的特写镜头,一下子就把全场都给震住了。尤其是那八位从UCLA跑过来蹭听的台湾和香港学生(其中有焦雄屏),他们喜欢得不得了。他们识货,认为那是一部不凡的作品。后来我又到UCLA的博士班去做了一个讲座,这几位年轻人好说歹说把我这套黄土地的幻灯片给要走了。二十年后,当我再次在UCLA给一个博士生班讲课的时候,我又遇到了当年听我课的台湾学生井迎瑞。我问他,你怎么还在UCLA,莫非是职业学生了。他说他这次来是念博士学位,因为他已经是台湾资料馆馆长,需要学位。又是巧遇。后来提起那套幻灯片,他说还在,又过了两年,井迎瑞告诉我,他查着了,在他那里保存着呢。这都是有关《黄土地》出国的不见经传的故事。
我认为这批学生的经历很不寻常,他们都经历过文革,他们的经历促使他们思考得更深。我说他们是思考的一代。他们想的都是“中国往何处去”这样的大命题。他们具有把国家,社会,民族视为己任的责任感。后面的电影年轻人看不起他们,说他们臭。我倒觉得他们不臭,我的感觉正相反。他们在电影表现手段中的时空处理上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做过一些调查,事实上整个中国高等学府的78班,整个78届,在各行业里都是最拔尖的。不仅是一个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有十年没招生,造就了一批精英。这不仅限于电影。它是全国性的。
他们在校期间我跟凯歌和田壮壮比较接近。凯歌文化底上比较厚,但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吃一个亏,导演系的学生前三年几乎没有摸过机器。我给他们上课用的是录音带,这已经算是难得的了。张艺谋和何群则视觉上受到更多的训练。我直到现在也觉得,假如张艺谋不去做导演,一直致力于摄影师,可能会更拔尖。电影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尽管牵头还是导演,但是光靠导演是不行的。《黄土地》证明他们是很理想的三套马车。可是〈黄土地〉之后,有了点成就,三个人都想独自当导演。掰!这就是现代年轻人最大的本事。这是第五代,也是所有中国年轻人最大的毛病。不会合作,只会“分家”,他们这三套马车如果能继续合作,他们的成就将远比现在高得多。这么多年轻摄影师都当开了导演。这是不适合的,他们的思维不是一个导演的全面的构思,而是一个个画面的构思。我是搞电影史的,有谁知道国际著名电影摄影大师黄宗沾当过五部影片的导演,谁能说出这五部影片的名字来。所有现在公认的十二名国际电影摄影大师都当过导演,可是都没有人知道。我知道。因为我是搞世界电影史的。大概只有一部影片是成功的,好象是《medium cool》,记不太清楚了,要查一查。导演与摄影的思路不一样。
平时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很少见面,1990年代中,夏威夷电影节我被邀请参加张艺谋电影回顾展的活动,倒是在国外见到了张艺谋,还是那么土。我挺喜欢他这样的作风,不过我也劝过他,在某些场合还是要注意一下穿着。他无所谓。凯歌这方面比较注重。
那时我劝过张艺谋说,要继续拍电影,那也得试一下娱乐片。在电影里搞艺术是没有很大出路的。事实上,自从〈秋菊打官司〉之后,他就开始不稳了,拿不定主意。中国人喜欢所谓的“雅俗共赏”,这个毛病鲁迅早有断语。实际上也是两边都不讨好。另外,中国没有能力拍大片,大片只有两条,“壮观”,“妖艳”,中国有哪个导演能把握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非要去拍什么娱乐大片,更何况中国电影的生产体制是小作坊式的,连Production designer都没有,这个总设计师是统管整部影片的视觉因素的,这不是一个有视觉能力的导演所能胜任的。说自己能,那是小作坊的思想,大片是工业生产。在中国的影片生产体制中谁管光。连这个最基础,最关键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摄影师不管光,那要他来干什么。中国没有一个合格的制片人,懂得经济学吗?懂得电影制作吗?懂得市场营销吗?靠吹?还有拍大片,一个录音师行吗?我跟陶经最熟了,他再有能耐,没有十几个录音师做他的帮手那是玩不转的。这种性质的录音人才,电影学院培养过吗?什么都不配套,只是串行的制片人想发横财,能拍成什么样的大片?虽然票房不错,但都是靠坑蒙拐骗得来的,对有些人来说,这也就够了,反正钱到手了,你管我是坑蒙拐骗得来的,还是正道来的。这些人只能让人鄙视,都是些骗子。什么法国人看了起立鼓掌38分钟?你骗谁啊?你鼓38分钟我看看。
我对这一代人最有意见的是,他们只想到自己。有次碰见凯歌。我跟他说,你都成大师了,但你知道吗,你们的老师还在为你们担当罪名呢。你知道电影学院院长沈嵩生在离任的时候,来了一位官员,给他这十二年的院长工作列了三条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支持第五代。你们要有点良心,也该去他家探望他,表示一下。后来我问沈院长,凯歌去了没有。他说没有。可是他在陈父亲陈怀凯老师的追悼会上见到了凯歌。凯歌过来跟他谈了谈。我没有问他谈的是什么。沈院长去世的时候,学校奉命低调处理。这象什么话!我感到愤怒!他低调,我不低调。那天我有课,没能去八宝山,我打电话给葛德老师,表示歉意。但是我在课上骂街了。我才不怕兜呢。我希望78班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
现在要拍电影,只有拍娱乐片,那也属不得已。但是我在想,其实既然已经成大师了,世界知名的了。还求什么?在夏威夷电影节的张艺谋影片回顾展上,你在银幕前一站,观众都起立为你鼓掌吗?记得吗?你还要什么。拍电影,是你想拍的东西吗?
如果现在碰见张艺谋,我不会理他。想想他当年的抱负,他应该也不好意思见我。碰见陈凯歌,也就是打打招呼算了。也许他们还不会理睬我呢。
一句话,你现在也不可能做你自己心里想做的事。为什么不回到电影学院教书?培养下一代。我相信连国外都会有人来报考你们的研究生的。那里不是心情更舒畅吗?告诉你,有一次在火车上遇见一个人,他在给外国公司打工,得意到见人就吹自己拿了优厚的工资。他嘲笑我拿的工资少得可怜。我跟他说,我们教书匠拿的钱的确少得可怜,可是我有的你没有。他问,什么。我说,学生。我有,你没有。不说别的,我任何时候旅行,在路上一定遇到自己教过的学生。正说到这里,沈悦从门外走过。他探头进来叫了我一声,周老师,我把行李放下就过来看你。
 
(周传基,著名电影学者,前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1984年,张,陈,何群几个人刚拍完《黄土地》,就到我家来过一次,我当时住新街口二条,西直门原来就是一个贫民窟,我的小房间里都是书,书房里坐不下,冬天连蜂窝煤炉子都没有地方安,我一向不待客,水都不倒。我们干聊到深夜。他们主要谈他们在陕北的经历,他们看到虽然解放了多年,但陕北还是跟从前一样的贫困。那些老百姓表情木然,似乎连思想都没有的。可是有一天他们看到了安塞腰鼓,他们三人都被那气势震住了。他们一想,这些打腰鼓的不就是那些平日看来呆若木鸡的农民吗?他们意识到这就是中国。别看我们平日冷冰冰的,时机一到,看我们的吧。他们即兴地把这安塞腰鼓加进到影片里去。我问张艺谋,为什么腰鼓那段镜头摄影机晃得那样厉害,张说,老师,在队伍外面拍的时候我还挺冷静的,可是一走进他们中间,那鼓把我震的,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我激动地不知道干什么好,我只能晃。我说,你晃得好,晃出了第五代电影里节奏最好的一个段落。
我直到现在都觉得,真正的第五代,一直到田壮壮的〈盗马贼〉其实已经结束,之后他们就各行各路,第五代也不再存在了。我认为〈黄土地〉是他们这一批人做出的最好作品。起码思想上是,但是录音太差,是后期配音,把作品给糟塌了。连外国学生一听就听出来了。我在UCLA给博士班讲中国电影的时候,放翠山结婚那段,一个外国学生突然说,那话声不在她嘴上。我跟英国影评人Tony Ryan很熟,那年我叫他注意我们学生拍的一部新片,他就跑到到香港去看〈黄土地〉,喜欢得了不得。他虽然没能让黄土地参加伦敦电影节,但是他介绍伦敦一家电影院公映了这部影片。这是黄土地在国外公映的第一次。那影院的经理还把上映的海报送了给我。严格来说,这不是〈黄土地〉第一次在国外露面。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工作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时候,我要张艺谋把工作样片的每一个镜头都给我剪下几格来,然后我挑选了一些段落剪成一段幻灯片。我在洛杉矶加州北岭大学历史研究所做的一个中国电影的讲座时,给学生看了这组幻灯片。我放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腰鼓队那付镲的特写镜头,一下子就把全场都给震住了。尤其是那八位从UCLA跑过来蹭听的台湾和香港学生(其中有焦雄屏),他们喜欢得不得了。他们识货,认为那是一部不凡的作品。后来我又到UCLA的博士班去做了一个讲座,这几位年轻人好说歹说把我这套黄土地的幻灯片给要走了。二十年后,当我再次在UCLA给一个博士生班讲课的时候,我又遇到了当年听我课的台湾学生井迎瑞。我问他,你怎么还在UCLA,莫非是职业学生了。他说他这次来是念博士学位,因为他已经是台湾资料馆馆长,需要学位。又是巧遇。后来提起那套幻灯片,他说还在,又过了两年,井迎瑞告诉我,他查着了,在他那里保存着呢。这都是有关《黄土地》出国的不见经传的故事。
我认为这批学生的经历很不寻常,他们都经历过文革,他们的经历促使他们思考得更深。我说他们是思考的一代。他们想的都是“中国往何处去”这样的大命题。他们具有把国家,社会,民族视为己任的责任感。后面的电影年轻人看不起他们,说他们臭。我倒觉得他们不臭,我的感觉正相反。他们在电影表现手段中的时空处理上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做过一些调查,事实上整个中国高等学府的78班,整个78届,在各行业里都是最拔尖的。不仅是一个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有十年没招生,造就了一批精英。这不仅限于电影。它是全国性的。
他们在校期间我跟凯歌和田壮壮比较接近。凯歌文化底上比较厚,但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吃一个亏,导演系的学生前三年几乎没有摸过机器。我给他们上课用的是录音带,这已经算是难得的了。张艺谋和何群则视觉上受到更多的训练。我直到现在也觉得,假如张艺谋不去做导演,一直致力于摄影师,可能会更拔尖。电影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尽管牵头还是导演,但是光靠导演是不行的。《黄土地》证明他们是很理想的三套马车。可是〈黄土地〉之后,有了点成就,三个人都想独自当导演。掰!这就是现代年轻人最大的本事。这是第五代,也是所有中国年轻人最大的毛病。不会合作,只会“分家”,他们这三套马车如果能继续合作,他们的成就将远比现在高得多。这么多年轻摄影师都当开了导演。这是不适合的,他们的思维不是一个导演的全面的构思,而是一个个画面的构思。我是搞电影史的,有谁知道国际著名电影摄影大师黄宗沾当过五部影片的导演,谁能说出这五部影片的名字来。所有现在公认的十二名国际电影摄影大师都当过导演,可是都没有人知道。我知道。因为我是搞世界电影史的。大概只有一部影片是成功的,好象是《medium cool》,记不太清楚了,要查一查。导演与摄影的思路不一样。
平时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很少见面,1990年代中,夏威夷电影节我被邀请参加张艺谋电影回顾展的活动,倒是在国外见到了张艺谋,还是那么土。我挺喜欢他这样的作风,不过我也劝过他,在某些场合还是要注意一下穿着。他无所谓。凯歌这方面比较注重。
那时我劝过张艺谋说,要继续拍电影,那也得试一下娱乐片。在电影里搞艺术是没有很大出路的。事实上,自从〈秋菊打官司〉之后,他就开始不稳了,拿不定主意。中国人喜欢所谓的“雅俗共赏”,这个毛病鲁迅早有断语。实际上也是两边都不讨好。另外,中国没有能力拍大片,大片只有两条,“壮观”,“妖艳”,中国有哪个导演能把握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非要去拍什么娱乐大片,更何况中国电影的生产体制是小作坊式的,连Production designer都没有,这个总设计师是统管整部影片的视觉因素的,这不是一个有视觉能力的导演所能胜任的。说自己能,那是小作坊的思想,大片是工业生产。在中国的影片生产体制中谁管光。连这个最基础,最关键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摄影师不管光,那要他来干什么。中国没有一个合格的制片人,懂得经济学吗?懂得电影制作吗?懂得市场营销吗?靠吹?还有拍大片,一个录音师行吗?我跟陶经最熟了,他再有能耐,没有十几个录音师做他的帮手那是玩不转的。这种性质的录音人才,电影学院培养过吗?什么都不配套,只是串行的制片人想发横财,能拍成什么样的大片?虽然票房不错,但都是靠坑蒙拐骗得来的,对有些人来说,这也就够了,反正钱到手了,你管我是坑蒙拐骗得来的,还是正道来的。这些人只能让人鄙视,都是些骗子。什么法国人看了起立鼓掌38分钟?你骗谁啊?你鼓38分钟我看看。
我对这一代人最有意见的是,他们只想到自己。有次碰见凯歌。我跟他说,你都成大师了,但你知道吗,你们的老师还在为你们担当罪名呢。你知道电影学院院长沈嵩生在离任的时候,来了一位官员,给他这十二年的院长工作列了三条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支持第五代。你们要有点良心,也该去他家探望他,表示一下。后来我问沈院长,凯歌去了没有。他说没有。可是他在陈父亲陈怀凯老师的追悼会上见到了凯歌。凯歌过来跟他谈了谈。我没有问他谈的是什么。沈院长去世的时候,学校奉命低调处理。这象什么话!我感到愤怒!他低调,我不低调。那天我有课,没能去八宝山,我打电话给葛德老师,表示歉意。但是我在课上骂街了。我才不怕兜呢。我希望78班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
现在要拍电影,只有拍娱乐片,那也属不得已。但是我在想,其实既然已经成大师了,世界知名的了。还求什么?在夏威夷电影节的张艺谋影片回顾展上,你在银幕前一站,观众都起立为你鼓掌吗?记得吗?你还要什么。拍电影,是你想拍的东西吗?
如果现在碰见张艺谋,我不会理他。想想他当年的抱负,他应该也不好意思见我。碰见陈凯歌,也就是打打招呼算了。也许他们还不会理睬我呢。
一句话,你现在也不可能做你自己心里想做的事。为什么不回到电影学院教书?培养下一代。我相信连国外都会有人来报考你们的研究生的。那里不是心情更舒畅吗?告诉你,有一次在火车上遇见一个人,他在给外国公司打工,得意到见人就吹自己拿了优厚的工资。他嘲笑我拿的工资少得可怜。我跟他说,我们教书匠拿的钱的确少得可怜,可是我有的你没有。他问,什么。我说,学生。我有,你没有。不说别的,我任何时候旅行,在路上一定遇到自己教过的学生。正说到这里,沈悦从门外走过。他探头进来叫了我一声,周老师,我把行李放下就过来看你。
2006-01-04
DIY自己的皮萨 下

在面饼上先抹一层番茄酱(原味的,这里用的是自己家制的),均匀撒上腌橄榄粒

绿色的是鳄梨(Avocado),白色是两种奶酪,另有番茄、菜椒、蘑菇

最后加紫苏叶子
放进烤炉,温度、时间根据饼的厚薄调整。
最后,最重要的是:出炉后,趁奶酪还在半流淌状态,撒上一把嫩
Rocket
 叶子2006-01-03
DIY自己的皮萨 上

面团可以用冷水和,但是要加少量酵母,和好后“醒”半小时

做成饼状,厚约5mm(不要太薄)

在锅底抹橄榄油 (这种锅底厚不粘,还可以烙油饼、煎包,很好用)

小圆蘑菇、圆奶酪、番茄切片

红红的大菜椒

中葱切粒,注意奶酪是不同于第一种圆奶酪的

腌橄榄切粒,奶酪边上粉色的是火腿(Ham)丝
皮萨继汉堡、薯条、炸鸡之后大有攻占全球之趋势。它味道好、营养丰富、菜肉搭配,口味多样。在家吃可以用手抓,去餐厅可以用刀叉-显摆一下自己的“洋”。吃过某著名品牌的皮萨后,虽觉得不错,但是,偶很幸运的有机会吃到正宗意大利人做的家常皮萨。结论——快餐,是永远干不过家常菜的。
偶鼓励有条件的在家做皮萨,因为那非常符合DIY的潮流。除了面皮,其他的配料完全可以自由组合,不断试验……
05年底,意大利的餐饮协会推出了“正宗意大利皮萨制作标准”,如果想在自家的招牌上加“正宗”二字,从制作材料、工具、流程以及烤制方法上都要严格按标准去卡。
不理它……
2006-01-02
悉尼大学
2006-01-01
一年真的是365天?
一年真的是365天吗?这真是个好问题!
昨晚msn遇见国外的同学,唠了一会儿,原来环球同此感慨:一年变短了……
看看这厮的签名:F........one yr shorter
去年一年相对清闲。上半年没打工——04年的辛苦换来得丰衣足食;专心拍片子、挣多学分,专心享受各个有趣的节日,逛遍城市的各个角落,看看电影、展览,喝喝小酒,磨练厨艺……。
下半年就过分清闲,在台风到来前回国,在广州度过最湿热的一个月,在北京参加毕业典礼(最爽的是我们的院长——为了两个毕业生来中国FB了一下),然后就是海带的生活。海待很无聊,就去考驾照。每天8小时练车,车技飞涨,肤色渐黑。驾校同学居然又是一帮青春活泼的男男女女,每个项目考试完结必定聚会一下。友情日深,酒量见长。
2005年的最后几天是与俩10年的老友共度的。相见胜过怀念……
 
昨晚msn遇见国外的同学,唠了一会儿,原来环球同此感慨:一年变短了……
看看这厮的签名:F........one yr shorter
去年一年相对清闲。上半年没打工——04年的辛苦换来得丰衣足食;专心拍片子、挣多学分,专心享受各个有趣的节日,逛遍城市的各个角落,看看电影、展览,喝喝小酒,磨练厨艺……。
下半年就过分清闲,在台风到来前回国,在广州度过最湿热的一个月,在北京参加毕业典礼(最爽的是我们的院长——为了两个毕业生来中国FB了一下),然后就是海带的生活。海待很无聊,就去考驾照。每天8小时练车,车技飞涨,肤色渐黑。驾校同学居然又是一帮青春活泼的男男女女,每个项目考试完结必定聚会一下。友情日深,酒量见长。
2005年的最后几天是与俩10年的老友共度的。相见胜过怀念……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