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6

QFW 10月主题 (点击看大图)


 

2006-09-24

熬夜的免疫力

上周为了个新的个案,又连续熬了两个通宵。
不过这次的熬夜倒是别有滋味的。
我仿佛有了免疫力——在最困倦的时候就来一杯咖啡,吃吃东西补充体力。多喝绿茶,因为工作时会不停的流汗,火气也大。虽然有压力,但也懂得别绷得太紧,否则还不抑郁了。
久不用final cut pro了,剪了段35秒的小motion board。导演看了一遍,突然站起来,复杂的微微笑,笑得我心里发毛。他转个身,说,再看一遍。第二遍看完,他说了个字“吊!”
哈哈哈......
一群性情中人哪!
老板跑到厨房里,给大家煎萝卜糕吃。
这样的熬夜,佐以精致的萝卜糕,雨前雀舌,间或谈谈加缪的存在主义,讲讲自己年青时的糗事,文理互通,左右互搏......
时间一点点过去,又看见朝阳区的朝阳。那个时候,还是一个人欣赏,看着窗外的建筑物被阳光慢慢的渲染出轮廓、色彩,有了生命。
很怀念以前公司的厨房——小小的,有些挤。我常常一个人,靠着冰箱门,看着窗外的黎明来临。也许天明以后还要接着开一天的会。
那种天亮给我的从不是欢乐,而是沮丧。因为没有人关心,你是不是也累,需不需要吃东西,当然没人替你去开会。而我还要照顾小朋友们的情绪。他们只是看着我,不停的熬夜,发脾气。茶余饭后也许值得赌一把,赌这家伙何时达到自己的体力极限。
现在偶然加班,不急不躁,稍有人关心我,我就很开心。因为现在是他人口中的小朋友啊,被关怀的对象。
这帮“老人家”,个个经历非凡,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是久历艰难依然快乐、宽容待人的,依然针砭时事、思维活跃的,嬉笑怒骂,文雅倜傥。跟他们交流,我受益匪浅。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描述极具画面感,且声情并茂。小小的戏剧演绎来却有十分的精彩。有时,能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
幸好我经历江湖已忽忽数年,赤子之心尚未泯灭。虽然那些个卧虎藏龙的心、不见刀光剑影却一样性命相搏的争斗,那些权钱之下的交易,所见冰山之一角,已使我明白这是个什么样子的世界。
有智慧的人不抱怨,不纠缠。
不需说太多,只要用心的生活。
如何才是真快乐,就去做。

2006-09-18

纪念日

昨晚吃饭时接到爸爸的短信。
爸爸:明天我跟你妈结婚30周年。
今晚你的姨、姨夫们请我跟你妈吃饭呢。
你现在干啥呢?

我:牛!我加班。
不过我记得你们的纪念日。
你既然提醒我,
那就祝你们再相亲相爱30年吧。

2006-09-17

QFW in September Screening


 

2006-09-12

P.A的生活写照Devil Wears Prada


P.A看后必定会心的笑……
斯特里普贡献年度最精彩的表演。
P.A=Productiong Assitant?
or =Poor.A?


电话狂人


新来的?就从奴隶做起吧……


永远是“隐身人”


忍受“颐指气使”


要在关键时刻递话儿


接受诱惑的考验


 必要的时候连爱情都要退居第二

2006-09-09

疑难杂症

前一段时间右胳膊肘弯处长了一处小酒杯口大的皮癣。自己没当回事,因为也不怎么痛、痒。今早看到患处有些发红,就决定还是买点药膏擦擦。
到了药店,给售药员看了看,她说拿不准,建议我去楼上挂号看医生。上楼就看到“名医号30,专家25,普通10”。正想着该挂哪号,又看见一块广告牌“本店有专家专制男女不孕不育......”我,我......不是来错地方了吧!还是这是当下国内的流行病?
我又回到了大街上。还是问问我家的药师吧。
妈妈接了电话,先是抱怨我老不主动打电话给她,听到我问买药的事就紧张起来。我讲完,她老人家放了心,说不是什么大毛病,不要乱想(果然老妈厉害,知道我会往严重病情里乱想),可以先买复方****药来试用,不行就换****,再不就换****。厉害啊!家有医生,就是安心!最后还说:“没事,你几个月大的时候肚皮上长过一块,不管它也就自己好了......”妈,您还真是发散性思维啊,怎么就上溯到30年前的病史了!
充满信心的回到药店,要****药。结果找来找去没有,就换了****药。正要开票,突然过来另一个销售员,说这个药不好,用完会有黑的痕迹。不由分说就拿了一大盒药,将价格标签握在手里。我坚持看价格,居然是30多元!于是我怒了,说,我妈说这是小毛病,根本就不需要复杂的药!我不要这种!我指着之前的售货员说,你,请你来给我开票!
我要1块两毛的药你给我30块的!哼……
买完药出来又给妈妈打电话,说了刚发生的事。妈妈笑了起来。
恩,还是妈妈好!
总体来说我是个健壮的小孩子,没生过什么大病吓唬她。据说只是很小的时候生过肺炎,危险了一下下。10岁左右常常发烧扁桃体炎打吊瓶,那也只是常见病。
我的身体结实,可以爬雪山、上高原,潜水也没问题。只是自小“火气”太大,不能吃让人“上火”的东西。然后有遗传的痛风基因,也不能吃酸性大的东西。
妈是有洁癖的人,家里一直干净,我却对外面的很多东西过敏,动物的毛、菠萝、哈密瓜、桑葚......还自小灌输我“路边摊不干净”,所以我对路边的东西也就没了兴致。
这样,我一直处于妈妈的密切关注之下,被提醒夏天不要喝啤酒,冬天不要吃火锅,不要玩猫狗,少吃鸡,多喝奶......常常会觉得烦,但更多时候是感激。
只有妈妈才会这样......

2006-09-06

书还是旧的好

早上妈妈打电话来说:“来参观新房的人,看到你那些书,都说这家人是文化人哦!”
那是当然,我半年没回家,回家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亲手把书挪到书架上,再分门别类的摆好。妈妈就在一旁泡茶,看着我大汗淋漓的忙活。
真不愧是我妈妈,了解我对这些书的感情。
我们的书架上大约有近一千本书。两百至三百本的图书馆藏书,三百多我跟爸爸买的新书,有五十本以上的工具书,五十多本家传的线装书,还有一百本跟舅妈开单拿到的国外出版图书。关于这些书可是有很多故事的。
我最得意的、引以为傲的是那些图书馆藏书。
故事的开头应该上书溯到N年前......
上中学的时候,三姨在图书馆做管理员。暑假里,每天冒着烈日,我跟在她后面骑半小时的脚踏车一起去图书馆。
好多的书啊!在一排排的铁架子上散发着“书”的味道。整个空间暗暗的,阴凉的很。一般我是先选定一套多本的书,比如基督山伯爵、克里斯多夫、远大前程、悲惨世界,作为这天的主攻对象,白天看不完,晚上带回家继续。有时也会翻翻小人书、带图片的大百科全书等等,作为调节。到了3点钟的时候,三姨会买一个冰激凌或者一个肉馅饼给我。碰到采购来一大批新书,我就帮忙给它们在封底和封二上盖图书馆的图章。五年的暑假,我的中学时代就是这样滑过了,直到三姨调换了工作,我也升入了大学。
虽然每年都会跟爸爸去买新书,但是更喜欢图书馆里的味道。书店里的书,气味太冲,没有久经岁月后发酵的纯厚感觉,。那里的环境也太明亮,人来人往太热闹。
书,无论内容如何,都是沉淀,沉静是它的气质。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未必完全能读懂那些名著,或者有什么深刻体会。但是,诚然有一些东西成为我的一部分,那就是鉴赏力——一种对于品位的灵敏感觉。当我越来越接受不了那些重新翻译的名著,那些速食文学,那些虚伪苍白的笔触,我就越发的怀念那些书——傅雷先生的法文翻译,文洁若、叶渭渠的日文翻译、杨绛先生的西班牙文。那些“信、达、雅”的译文,将来自世界的文学之美呈现给你。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字、思想、想像,那些永远生动的人物、故事,那些不会消失的美、理想、主义、信仰。
如果没有那段岁月,我也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后来听说图书馆倒闭了,书也没人说的清流落何方了。爸说,通常都会给学校图书馆的。哼,学校里天天逼学生学习,怎么会鼓励学生借“课外”书看!
等我工作了以后,单位里来了个新同事,聊来聊去发现我们的妈妈居然是很久以前的熟人。后来问到她的妈妈,说现在准备退休,就管理单位的小阅览室。然后就约我去看书。
那是一个大冬天。我爬上六楼寒冷、充满灰尘的阅览室。房间很小,据说没啥人进来,大家都喜欢看看外面的杂志就算了。地上随便就堆了几堆书,看来是书架不够。那时侯,我正患着鼻炎,但是,莫名其妙还是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气氛。随手抽出一本书,触到封面的一刹那,我就知道,老朋友,又见面了!
三年不见,你们就一直是委屈在这里了?
同学的妈妈很好,说这些书也没人看,很脏,如果喜欢可以拿回家看的。
可以拿多少本?
随你了,反正也没人看。
我打电话给爸爸,开车来!
然后马上着手挑书。
基本上除了马列理论之类的、文革期间的样板书,每样我都拿了一本。
回到家,就一边跟妈妈讲,一边把书擦干净。妈妈听了书的来历,就一起帮我整理,还把一些掉页的给订起来。我说,妈,这里的图章肯定有我盖上去的!
晚上睡觉之前,我在这些书前面看啊看啊,居然不知道该选那一本来读......

我的大学拥有全省第二大藏书量的图书馆(第一是省图)。我常常翘课去看书,于是乎跟图书管理员阿姨们关系好的很。
那时侯还是盖借阅图章的古老方式。常常会在角落里找到好书,发现自己之前只有一个人或者从没有人借过的。于是就开心的要命。
有一次找到一本薄薄的小书《永泰公主的项链》,是日本作家井上靖的西域故事集子。我就站在铁架边读完一整本书。黄河源、星宿海、唐朝、楼兰......那些迷一般的名字、跌宕的情节以及复杂的人性......10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记不得具体的文字描述,但是文章的氛围和读完那一刻的感动,至今清晰的一如当下。而这本书,在8年后的悉尼大学fisher图书馆里终于被我找到了英译本。但是中文译本就再也查询不到了......

悉尼有很多旧书店,最惊艳的收获是买到挪威冒险家海尔达尔的《太阳神号历险记》!不枉我对它念念不忘20年!第一次读到是8岁时,《少年科学画报》上的连载......

在北京的鼓楼附近,发现了一家买图书馆旧书的小店,很多惊喜的收获。最近读的弗罗依德的《图腾与禁忌》居然还是“内部参考”。

总之,每年感兴趣的新书不多,旧书刚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要。新书得来的太容易,而且那种发现旧书的乐趣,只有本人才得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