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30

纪录片: 我的建筑师 (MY ARCHITECT)




‘我的建筑师’是美国导演纳撒尼尔.卡恩的作品。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导演本人是影片主人公路易斯.卡恩的私生子。

路易斯.卡恩是20世纪后半期最伟大、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死于1974年,死在宾夕法尼亚的车站里,三天的时间里无人认领其尸体。当时导演只有11岁,在其父的葬礼上,他才为路易斯的其他亲属所知。如此伟大的人物,他的死是谜一般的,他的私生活是饱含争议的。他生前曾在婚姻之外与两个女人保持着关系,一位是他工作上的伙伴与助手,他们有一个女儿;另一个也就是纳撒尼尔的母亲,年龄小其将近20岁。

纳撒尼尔制作这部影片是为了寻找其父亲的痕迹,续接记忆中的父爱,还原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他走访了父亲生前的亲属、朋友、同行(包括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以及父亲的情人,结发妻子的女儿(路易斯的妻子在影片拍摄前去世)。他也拍摄了父亲的重要作品。

影片交织着多种情绪:作为艺术创作者对伟大的建筑师作品的崇拜,作为伟大人物的儿子的骄傲,作为私生子的愤懑。

影片的镜头优美、优雅。那些卡恩的建筑在镜头中是那么的庄严宏伟,在自然中凸现着‘人’的高贵与智慧,完全不受时光流逝的影响。其中的一幕是儿子穿着溜冰鞋,在白石铺就的广场上鸟一般的自由翱翔着,那一刻,是建筑师两件作品的完美融合。

当儿子采访孟加拉当地居民问他们对自己父亲作品(孟加拉国家大厦)的感受,那种作为儿子的自豪表露无遗。对当地人来说这座大厦已是他们民族的标志。

在采访父亲的情人中他发现,时隔多年,她们依然崇拜他,深深地爱他,时间已带走所有的不满与怨恨,留下的是宽容的爱。导演问自己的母亲,你难道就从没有生过他的气吗?没有要他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吗?母亲反问他,你作为一个儿子为何要这样质问自己的父亲?他给你生命。你的解释是什么?在风中,母子都沉默了,只有海浪的拍打声……

影片的配乐正应了那句话:建筑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凝固的建筑。两者交相呼应。

影片的DVD将与2005年初发行。

成为与拥有 (TO BE AND TO HAVE)



Être et avoir (TO BE AND TO HAVE)

这是一部法国纪录电影。

在一所普通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法国小镇上有一所小学。一个大教室里同时有一年级到五年级、不超过二十个学生,外加一位不超过五十岁的老师。

影片的开始是安静的空无一人的教室。摄像机从很低的角度静止拍摄。轻轻的抓挠声传来,一只乌龟慢慢爬入,停下来,伸长脖子聆听……。又一只乌龟慢慢爬进来。影片一开始就确定了这种不动声色,平缓朴实的基调。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在林间的乡村公路上行驶。窗外大雪纷飞。车内一位五六岁亚裔的小女孩望着窗外。车子驶入一个又一个院子,装入一个又一个年纪不一的孩子。车子最终停在小小的校园里,老师站在门边迎接一个个孩子进门。

影片始终把握着平稳的节奏,记录着学生们和老师之间的日常生活。摄影机常常从与小孩子高度持平的位置取景,伴随着极长的长镜头——那记录着安宁的法国乡村四季风貌。小孩子们的纠纷,在絮絮叨叨中透着认真与固执。一场春游,中间走失了一个,老师站在结穗的麦田中一声声地呼唤。家庭作业做不出,妈妈急躁的问讯,最后一家人环绕着小孩指指画画的帮忙。小家伙的手上沾满了泥巴,老师细细的擦拭着,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

影片的镜头极其优美与准确,又包含着深深的感情。这是波罗老爹近几年所看过的电影、碟片中所不常见到的。当小男孩在春光里骑着小自行车压过小水洼,那一道水中的弧线转瞬而逝,观众心中涌动的是对童年的温柔眷恋。当第一次离家上学的小孩被老师抱在怀中哭着要妈妈时,手里紧紧抓着挂在脖子上的小哨子,影院里是一片轻轻的啜泣声。

感人肺腑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

2005-11-29

如果机器人有了颗人类的心……

刚从网上当了全套的铁臂阿童木看过了第一、二集。原来是这样的好看啊!

其实这应该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部动画片,那时我一岁。

一岁的我看到邻居家刚买的14寸黑白电视机,就扒在人家门口不肯挪窝儿了。任凭全家数口人出动,用最喜欢吃的、玩的来请就是不为所动。(那时的我就已经颇有追求高品位新鲜事物滴苗头了……)最后被大人们强行带回家,一夜哭嚎不止……

如此循环往复,终于姥爷用当时数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同样的百花牌14寸黑白电视机。当时的电视台里下午应该就在播放铁臂阿童木。可惜,我只记得那音乐不记得任何情节内容了。后来播放的森林大帝到是记得清。

如今重看,还是看得俺老心澎湃不已……

原来阿童木还有个孪生的兄弟阿特拉斯,只不过从小被坏人培养去做坏事。阿特拉斯的小命不长,但那短短的一生(一又四分之一集那么长)却也惊心动魄得很。

阿特拉斯被邪恶教授装上了欧米伽的动力装置,比阿童木厉害的多,可惜超能量全用在抢钱、抢黄金上了。但是也许原设计者天马博士怀着深切的对死去儿子的爱来画图、制作,小机器人竟然有了一颗通人性的心。无论恶人们怎样教导阿特拉斯,他总是作恶作得毫无创意,一味的狠用暴力而不讲求结果。服侍阿特拉斯的是一个上弦的女娃娃机器人,本来偶盼着一段机器人之恋,但是,阿特拉斯居然浪漫的请求伊作其妈妈!而小妈妈也不忘教导小阿,不要欺负弱者,因为那不是男人!(整个一段不伦之恋,儿童不宜,幸好俺小时全然忘记)。妈妈因为小错而被大卸八块(场面就“惨、残”二字,儿童依然不宜),而阿特拉斯因为铭记不可欺负弱小而在与阿童木决斗(当然是正义的阿童木阻止其作坏事了)时放过了他。

等内心矛盾狂躁的阿特拉斯回家闯进实验室,看到的是妈妈的残骸(偶已经不能讲下去了,太惨了……)。恶人乘飞车吓跑鸟,阿特拉斯紧追不舍。恶人放出一排飞弹,阿塔拉斯在浓雾中站起,左胸部被炸开,露出闪烁跳动的心(惨就一个字……)。他用仅存的一腿站起,继续飞,追上飞车,用仅存的一臂将车掀入深谷……他站在崖边往向远方……

(继续,没完……)

他飞回实验室,躺在机器小妈妈的残骸上,抓起高压电缆摁上自己的心脏……他小小的身体笼罩上了圣洁滴、耀眼滴光芒……

生死恋,令人(人类)敬佩的很……

 

2005-11-22

手机拍的片儿


1880年的建筑-教师办公室









 

2005-11-20

悉尼大学租房功略



悉尼大学有多个校区,主校区Camperdown和Darlington距离市中心不远而且大巴交通方便,到CBD行车10-15分钟。如果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等其它校区的话另当别论,因为有的校区实在是又远,交通又不方便。
一般租房位置尽量选则方便打工或者靠近学校的地方。主校区附近有较大的超市,也有餐馆数家,还算方便。校园附近有学校给留学生提供的公寓,管理严格,收费不低,但是需要提前数月申请。当然也可以入学后捡退房,不过全凭运气了。
Darlington的背后是一大片居民区-Chippendale,很多学生租用那里的房子。这一片的房子大多为公寓(Unit)和Terrace(一种带小后院的两层复合房,里面的房间不大,采光不太好)。一般公寓有安全门,通常整套出租或者几个学生合租下来再召人来也不一定(要问清楚,有时二房东反而很多问题没法解决)。公寓如果是两室一厅一卫(或两卫),通常在400-600澳元/周不等。而Terrace就较便宜,因为大多数是旧房子,虽然有的房主会做新装修,但是价格通常是大房间200澳元/周左右,小房间100元/周左右。但是这片地方很多小巷子,而且离臭名昭著的Redfern很近,安全很难保障,劝你天黑后少出门。还有Glebe区也在附近,安全状况稍好,租房情况类似。
  另一个选择是住在市中心,很多学生选择那里是购物、娱乐方便。当然租房大多是高层公寓大厦。两房一大厅+厨房+洗衣房的套间是500-800澳元/周,有的学生喜欢共享一室,每人只需付100-150澳元。街道上的噪声实在是大,学习环境不理想。
  如果课程不紧张的话还是选择郊区来住比较好。悉尼大学附近没有城市火车站,因此有些环境优美安静的远郊区需要乘火车再转汽车,不是那么方便(从中央火车站到悉大步行要20多分钟)。郊区可以租公寓或者租当地人家的别墅(Villa)、Townhouse(花园洋房)。为了练口语也可以找Homestay式的,住当地人家里,合用厨房、洗衣房。一般来讲,郊区的房租较便宜,不过悉尼的交通费挺贵,要权衡一下。
  一般正规租房要跟房东签正式的合约,要提供你的护照复印件,表明周租金数额、缴租间隔,以及是否包含水电费、提供多少家具、家电,电话费、上网费如何结清等等。看似麻烦,其实这也是对自己权益的保护,因为租房前往往要预交2或4周的房租作为保证金,遇到耍赖的房主也实在是头痛。
  找房子有很多途径,最好是当地有熟人引荐,也可以在市中心路口的灯杆上留意一下,很多小广告。在悉大注册以后,可以用自己的学生账号登陆校园网,那里有住宿专栏(accommodation),非常详细。校园里的布告栏里也层层叠叠的贴满招租广告。
希望以上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毕竟那是所很美的校园。

见到克里斯朵夫

最近在看罗曼.罗兰的大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读到那句“当你见到克里斯朵夫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依然为之震撼颤抖。但是此次读的最深感受,来自于卷首语“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也许是最近深陷于茫然的不安之中,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自己、直面这社会吧。

自由灵魂,如何得到?如果我有此问,是否还有获得它的希望,或者哪怕只是追随它的勇气?

 

2005-11-19

大话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电影演员

虽说一直以来澳洲的电影文化相对于欧美亚洲显得根基较浅,又不那么的风格突出,但是这片广袤的原野有着单纯的民风、丰富的资源,每隔若干年就向世界供应一个杰出的明星胚子。从早期的“罗宾汉”Errol. Flynn、“女王密使007”George Lazenby,到“致命武器”梅尔.吉布森、“角斗士”劳塞.克罗,“萨德侯爵”杰弗瑞.拉什,还有“大开眼界”的尼可.基德曼和“洋贞子”内奥米.瓦茨,以及新生代“丛林大盗”希思.莱杰。他们生于同一个国度,同在好莱坞扬名立万,为世界贡献出好电影。